呃逆是膈肌不自主间歇性收缩致空气吸入伴声门关闭发短促声响,频繁或持续24小时以上为难治性呃逆,其机制与多因素有关,病因有生理和病理因素;嗳气是胃内气体经食管排出体外,机制与胃排空、气体产生和吞咽动作等有关,病因也分生理和病理因素;诊断与鉴别需通过病史等结合检查;特殊人群中儿童、老年人、妊娠期女性有各自相关情况。
一、定义与表现
1.呃逆:是膈肌不自主的间歇性收缩运动,空气突然被吸入呼吸道内,并伴有吸气期声门突然关闭而发出一种特别的短促声响。呃逆频繁或持续24小时以上,称为难治性呃逆,多发生于某些疾病。表现为膈肌痉挛性收缩,伴随吸气期声门突然关闭,发出“呃、呃”声,可单次或连续出现。
2.嗳气:是胃内气体经食管排出体外的现象,通常是由于胃内积聚过多气体,通过食管排出时产生的声响。表现为胃内气体上逆至咽喉部,发出“嗳气”声,可伴有胃内不适等感觉。
二、发生机制差异
1.呃逆机制:呃逆的发生与膈肌、膈神经、迷走神经和中枢神经系统等多因素有关。当各种原因刺激了膈肌及相关神经,导致膈肌不自主收缩,引起吸气时声门突然关闭,产生呃逆。例如,进食过快、过饱,摄入过热或过冷食物饮料,精神刺激(如突然情绪激动),某些疾病状态(如胃炎、胃溃疡、颅内病变等)都可能通过不同途径触发呃逆的发生机制。
2.嗳气机制:主要与胃的排空功能、胃肠道气体的产生和吞咽动作等有关。正常情况下,胃内会有一定量气体,当胃排空减慢,食物在胃内发酵产生气体增多,或者吞咽时过多空气进入胃内,而胃的蠕动将气体推送至食管,通过食管排出体外就形成嗳气。比如,长期卧床、饮食习惯不良(如爱喝碳酸饮料、进食易产气食物)、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如胃轻瘫)等都可能影响嗳气的发生机制。
三、病因区别
1.呃逆常见病因
生理性因素:健康人可因吞咽过快、突然吞气、快速进食热或冷食物饮料、饮酒、喝咖啡等引起,多为暂时性,可自行缓解。
病理性因素:
消化系统疾病:如食管炎、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等,病变刺激可导致呃逆;胆道疾病、胰腺疾病等也可能通过神经反射引起呃逆。
神经系统疾病:颅内病变如脑血管意外、脑肿瘤、脑炎等,影响到呼吸中枢及相关神经传导,可引发呃逆;外周神经病变如膈神经受刺激等也可导致呃逆。
其他系统疾病:如胸膜炎、心包炎、心肌梗死等,可通过刺激膈肌或相关神经引起呃逆;全身代谢性疾病如尿毒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也可能出现呃逆症状。
2.嗳气常见病因
生理性因素:进食过多产气食物(如豆类、洋葱等)、吞咽过多空气(如嚼口香糖、快速进食等)、精神紧张等可导致嗳气。
病理性因素:
消化系统疾病:胃食管反流病,胃酸反流刺激食管可引起嗳气;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疾病影响胃的消化和排空功能,导致嗳气;幽门梗阻时,胃内食物潴留,容易产生气体,引发嗳气;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常伴有嗳气症状,与胃肠动力紊乱和内脏高敏感性有关。
四、诊断与鉴别要点
1.呃逆的诊断与鉴别:医生通过详细询问病史,包括发病诱因、持续时间、伴随症状等,结合体格检查及必要的辅助检查,如胃镜检查(了解食管、胃、十二指肠病变情况)、头颅CT或MRI(排查神经系统病变)等进行诊断。需要与一些类似症状鉴别,比如与剑突下疼痛等症状鉴别,但主要是通过典型的呃逆表现及相关检查明确病因。
2.嗳气的诊断与鉴别:同样通过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必要时进行胃镜、24小时食管pH监测等检查。需要与其他上腹部不适症状鉴别,比如与胃痛、胃胀等鉴别,通过检查明确是否存在消化系统疾病导致的嗳气,并区分是生理性还是病理性因素引起。
五、特殊人群情况
1.儿童:儿童呃逆可能因吞咽空气过多(如哭闹时进食)、消化功能发育不完善等引起,一般多为生理性,可通过调整喂养方式等缓解;若为病理性呃逆则需及时就医。儿童嗳气可能与饮食不当有关,如过多食用甜食、碳酸饮料等,家长应注意调整儿童饮食结构,培养良好进食习惯。
2.老年人:老年人呃逆或嗳气可能与机体功能衰退有关,如胃肠蠕动减慢、神经系统功能减退等。病理性因素相对更多见,如患有多种慢性疾病(如冠心病、糖尿病、消化道肿瘤等),容易出现呃逆或嗳气症状,需更加关注其基础疾病对症状的影响,及时排查相关疾病。
3.妊娠期女性:妊娠期女性呃逆或嗳气可能与激素变化、子宫增大压迫胃肠道等有关。生理性因素较多见,但也需警惕病理性情况,如妊娠合并胃肠道疾病等,要注意观察症状变化,必要时就医检查,且用药需谨慎,尽量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方式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