肚子腹水即腹腔积液,是腹腔内液体过多积聚,常见病因有肝硬化、恶性肿瘤、腹膜炎症、心力衰竭、低蛋白血症等,临床表现有腹部症状和全身症状,诊断方法包括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治疗原则是针对病因治疗和对症治疗,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妊娠期女性出现腹腔积液需分别谨慎对待。
一、常见病因
1.肝硬化:是引起腹腔积液的常见原因之一。在我国,大多数肝硬化由乙肝、丙肝等病毒性肝炎发展而来,长期饮酒导致的酒精性肝病也是重要因素。肝硬化时肝脏结构和功能异常,导致门静脉高压,使腹腔内脏血管床静水压增高,组织液回吸收减少而漏入腹腔;同时肝脏合成白蛋白能力下降,导致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也促进腹腔积液形成。例如,有长期乙肝病史的患者,若出现腹胀、腹部膨隆等表现,需警惕肝硬化导致腹腔积液。
2.恶性肿瘤:如肝癌、胃癌、卵巢癌等转移至腹腔,肿瘤细胞可侵犯腹膜,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产生大量渗出液;或者肿瘤压迫血管,影响血液回流和淋巴回流,引起腹腔积液。年龄较大且有肿瘤家族史或有可疑肿瘤症状(如消瘦、腹痛等)的人群,出现腹腔积液需排查恶性肿瘤相关因素。
3.腹膜炎症:细菌感染引起的结核性腹膜炎较为常见,结核杆菌感染腹膜后,可引起腹膜的炎症反应,导致渗出增多形成腹腔积液;其他如细菌感染引起的化脓性腹膜炎等也可导致腹腔积液。免疫力较低人群或有结核接触史者,发生腹膜炎症导致腹腔积液的风险相对较高。
4.心力衰竭:右心衰竭时,体循环淤血,静脉压升高,使腹腔内脏血管床淤血,有效血容量减少,继发醛固酮增多引起钠水潴留,进而导致腹腔积液。有心脏病病史,尤其是右心衰竭病史的患者,出现腹腔积液要考虑心力衰竭因素。
5.低蛋白血症:多种原因可导致血浆白蛋白水平降低,如营养不良、慢性消耗性疾病、肾脏疾病等,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水分从血管内渗入腹腔形成腹腔积液。长期营养不良人群或患有慢性肾脏疾病的人群易出现低蛋白血症相关腹腔积液。
二、临床表现
1.腹部症状:主要表现为腹部膨隆,患者自觉腹胀明显,随着腹腔积液量增多,可出现腹痛,疼痛程度因病因不同而异,如结核性腹膜炎引起的腹腔积液多为隐痛或钝痛,恶性肿瘤导致的腹腔积液可能疼痛相对较剧烈且持续。
2.全身症状:根据病因不同有所差异,如肝硬化导致腹腔积液的患者可能伴有乏力、食欲减退、黄疸等表现;恶性肿瘤引起腹腔积液的患者常伴有消瘦、贫血等恶病质表现;心力衰竭导致腹腔积液的患者可伴有呼吸困难、下肢水肿等症状。
三、诊断方法
1.体格检查:医生通过腹部叩诊可发现移动性浊音,提示腹腔积液量一般在1000ml以上;还可触及腹部包块等异常情况,辅助判断病因。
2.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是筛查腹腔积液简单有效的方法,可明确腹腔积液量多少,还能协助寻找腹腔积液的来源,如发现肝脏、胰腺等部位的占位性病变等。
CT检查:能更清晰显示腹腔内结构,对于发现肝脏、腹膜等部位的病变有重要价值,有助于明确腹腔积液的病因。
3.实验室检查
腹腔穿刺抽液检查:通过穿刺抽取腹腔积液进行检查,包括腹水常规、生化、细胞学等。如腹水常规中白细胞计数升高提示感染性病变;腹水细胞学检查发现癌细胞有助于恶性肿瘤的诊断;测定腹水白蛋白水平等生化指标可协助判断腹腔积液的性质是漏出液还是渗出液等。
四、治疗原则
1.针对病因治疗
肝硬化:需针对乙肝、丙肝等进行抗病毒治疗(如乙肝使用恩替卡韦等抗病毒药物),同时采取措施改善肝脏功能,限制钠和水的摄入等。
恶性肿瘤:根据肿瘤的类型、分期等采取手术、化疗、靶向治疗等相应治疗措施,以减少腹腔积液的产生。
腹膜炎症:结核性腹膜炎需进行规范的抗结核治疗(如使用异烟肼、利福平等抗结核药物);化脓性腹膜炎则需使用敏感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
心力衰竭:改善心脏功能,使用利尿剂等药物减轻心脏负荷,减少腹腔积液。
2.对症治疗
腹腔穿刺引流:对于腹腔积液量多,引起明显腹胀等症状的患者,可进行腹腔穿刺引流,迅速缓解症状,但需注意控制引流速度和量,避免出现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
补充白蛋白:对于低蛋白血症导致腹腔积液的患者,可适当补充白蛋白,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减少腹腔积液的形成。
特殊人群方面,儿童出现腹腔积液较为罕见,多与先天性疾病等有关,需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因其身体机能尚未发育完全,治疗需更加谨慎,以最小创伤和合适的方法解决问题;老年人出现腹腔积液时,要综合考虑其多器官功能衰退等情况,在治疗病因的同时,密切监测各项生命体征和身体状况,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等;妊娠期女性出现腹腔积液需格外谨慎,要权衡胎儿和母亲的情况,首先明确病因,在保证胎儿安全的前提下进行适当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