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失眠可由生理、心理、环境、疾病等因素导致,不同人群失眠有其特点及注意事项,生理因素含生物钟紊乱、激素变化;心理因素有压力焦虑、情绪波动;环境因素包括睡眠环境不适与睡眠习惯不良;疾病因素涉及神经系统、心血管、呼吸系统等疾病;儿童、孕妇、老年人失眠各有特点及需注意的方面
一、生理因素导致晚上失眠
(一)生物钟紊乱
人体存在内源性的生物钟,它调控着睡眠-觉醒周期。若长期熬夜、倒班工作等,会打乱生物钟节奏。例如,长期上夜班的人群,其原本白天睡眠、夜晚工作的模式会使生物钟失调,进而引发失眠。正常情况下,生物钟会通过调节体内激素分泌等多种生理过程来维持规律的睡眠,而生物钟紊乱后,就会出现晚上难以入睡或睡眠质量不佳的情况。
(二)激素变化
1.褪黑素分泌异常:褪黑素是由人体脑内松果体分泌的一种胺类激素,它在调节睡眠中起着关键作用。夜间,褪黑素分泌增加会诱导睡眠。老年人由于松果体功能衰退,褪黑素分泌量减少,所以更容易出现失眠;孕妇在孕期体内激素水平大幅变化,也可能影响褪黑素分泌,导致失眠;此外,一些患有神经系统疾病的患者,如帕金森病患者,其褪黑素分泌也可能异常,从而引发失眠问题。
2.其他激素影响:甲状腺激素水平异常也与失眠相关。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会使机体处于兴奋状态,导致夜间失眠;而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若未得到有效治疗,身体代谢减缓,也可能出现睡眠障碍。
二、心理因素引发晚上失眠
(一)压力与焦虑
现代社会中,人们面临工作、学习、生活等多方面的压力。长期处于高压力状态下,大脑会持续处于紧张兴奋状态。例如,职场人士面临工作业绩考核、项目deadlines等压力时,会产生焦虑情绪,大脑无法放松,进而影响睡眠。据相关研究表明,长期处于焦虑状态的人群中,失眠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人群。焦虑会导致大脑神经递质失衡,如血清素、多巴胺等神经递质水平异常,从而干扰睡眠-觉醒调节机制。
(二)情绪波动
经历重大生活事件,如亲人离世、离婚、失业等,会引起强烈的情绪波动。这些负面情绪会持续影响心理状态,导致晚上失眠。例如,遭遇亲人离世的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可能会沉浸在悲伤情绪中,大脑不断回忆相关场景,难以进入睡眠状态。情绪波动会使身体的应激反应持续存在,激素分泌失衡,进而干扰睡眠过程。
三、环境因素导致晚上失眠
(一)睡眠环境不适
1.噪音干扰:如果睡眠环境中存在持续的噪音,如交通噪音、建筑工地噪音等,会严重影响睡眠质量。研究发现,当噪音强度超过50分贝时,就可能干扰睡眠,使人难以进入深度睡眠阶段,容易醒来,从而导致晚上失眠。例如,居住在城市主干道附近的居民,长期受到交通噪音影响,失眠的概率会大大增加。
2.光线过强:夜间光线过强会抑制褪黑素的分泌,影响睡眠。卧室中如果有灯光未关闭,或者窗户有外界光线透入,都会干扰睡眠。尤其是对于一些对光线敏感的人群,即使是微弱的光线也可能导致难以入睡或睡眠中断。
3.温度不适:睡眠环境的温度不适宜也会引发失眠。一般来说,卧室温度保持在18-25℃较为适宜。温度过高会使人感到燥热,难以入睡;温度过低则会使人身体发冷,影响睡眠舒适度,从而导致失眠。
(二)睡眠习惯不良
1.睡前过度使用电子设备:现代人睡前常常长时间使用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电子设备发出的蓝光会抑制褪黑素的分泌,同时,浏览的信息可能会使大脑处于兴奋状态,难以平静下来进入睡眠。例如,睡前1小时内使用电子设备的人群,相比不使用的人群,入睡时间会延长,睡眠质量也会下降。
2.白天睡眠时间过长:如果白天睡眠时间过长,会打乱正常的睡眠-觉醒节律,导致晚上失眠。对于老年人或一些休闲时间较多的人来说,白天长时间午睡或打盹,会使夜间睡眠欲望降低,睡眠浅,容易醒来。
四、疾病因素导致晚上失眠
(一)神经系统疾病
1.帕金森病:帕金森病患者除了有运动症状如震颤、僵硬等,还常伴有睡眠障碍,包括晚上失眠。其发病机制可能与多巴胺能神经元受损,导致睡眠调节相关的神经递质失衡有关。患者可能出现入睡困难、夜间多梦、易醒等睡眠问题。
2.阿尔茨海默病:在阿尔茨海默病的病程中,睡眠障碍较为常见。患者早期可能出现晚上失眠,随着病情进展,睡眠-觉醒节律会进一步紊乱。这与大脑神经细胞退化、神经递质改变等多种因素有关,例如乙酰胆碱等神经递质的减少会影响睡眠调节。
(二)心血管疾病
1.冠心病:冠心病患者由于心脏供血不足等问题,可能会在夜间出现胸闷、胸痛等症状,从而影响睡眠。当身体处于睡眠状态时,心脏负担相对白天有所减轻,但冠心病患者的心脏功能受限,仍可能因心肌缺血等情况而醒来,导致晚上失眠。
2.心力衰竭:心力衰竭患者夜间可能会出现呼吸困难、端坐呼吸等症状,这会严重干扰睡眠。患者平躺时回心血量增加,加重心脏负担,导致呼吸困难,从而频繁醒来,影响睡眠质量,引发晚上失眠。
(三)呼吸系统疾病
1.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该病的主要特征是睡眠中上气道塌陷阻塞引起的呼吸暂停和低通气,常伴有打鼾、睡眠结构紊乱等。患者会出现晚上失眠,因为呼吸暂停和低通气会导致机体缺氧,频繁觉醒,使睡眠片段化,影响睡眠质量。
2.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由于肺部通气功能障碍,夜间呼吸不畅,可能会出现失眠。患者在睡眠中需要更努力地呼吸,消耗更多能量,且可能因缺氧而醒来,导致晚上难以获得良好的睡眠。
五、特殊人群失眠特点及注意事项
(一)儿童
儿童的睡眠需求与成人不同,年龄越小睡眠需求越多。儿童失眠可能与作息不规律、白天过度兴奋、环境变化等有关。例如,学龄前儿童如果白天玩耍过于兴奋,或者睡前观看刺激性的动画等,容易导致晚上失眠。家长应帮助儿童建立规律的作息时间,营造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避免儿童在睡前过度兴奋。同时,要注意儿童的饮食,避免睡前食用过多含糖量高或刺激性的食物。
(二)孕妇
孕妇在孕期由于身体激素变化、心理压力等因素容易出现失眠。孕妇失眠可能会影响自身健康和胎儿发育。孕妇应保持良好的心态,家人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和支持。在睡眠环境方面,要确保舒适安静,温度适宜。可以通过适当的孕期瑜伽等轻度运动来缓解压力,但要避免在睡前进行剧烈运动。
(三)老年人
老年人失眠较为常见,与生理功能衰退、疾病等因素有关。老年人应注意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白天适当进行户外活动,接受阳光照射,有助于调节生物钟。在饮食上,要避免晚餐过饱或食用刺激性食物。如果老年人失眠严重,应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适当的干预,但要避免自行滥用药物,尤其是一些具有中枢抑制作用的药物可能会对老年人的身体造成不良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