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迫性尿失禁病因多样,包括神经性、非神经性及特发性,诊断需结合病史、体格检查等多项内容,且老年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其治疗采用非药物与药物结合的方案,非药物治疗包括行为疗法(膀胱训练、盆底肌训练、生物反馈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液体管理、体重控制、便秘管理);药物治疗有抗胆碱能药物、β3受体激动剂及局部雌激素。特殊人群如老年患者、妊娠期女性、糖尿病患者、前列腺术后患者需注意相应事项。此外,治疗需多学科协作与长期管理,对于保守治疗无效者可考虑骶神经调控或膀胱肉毒素注射,患者需定期随访并接受心理支持,治疗应个体化,早期干预可显著改善预后,患者应主动与医生沟通症状变化。
一、急迫性尿失禁的病因与诊断基础
急迫性尿失禁(UrgencyUrinaryIncontinence,UUI)是膀胱过度活动症(OAB)的核心症状之一,表现为突发的强烈排尿欲望且无法延迟,常伴随尿急和尿频。其病因可分为神经性(如脊髓损伤、糖尿病神经病变)、非神经性(如膀胱出口梗阻、间质性膀胱炎)及特发性(无明确病因)。诊断需结合病史、体格检查、尿动力学检查及排尿日记(记录24小时排尿次数、尿量及漏尿事件)。老年女性因雌激素水平下降、盆底肌松弛及逼尿肌不稳定,发病率显著高于男性;而男性前列腺增生患者常因膀胱出口梗阻继发逼尿肌过度活动。
二、非药物治疗策略
1.行为疗法
膀胱训练:通过延迟排尿时间(初始间隔1小时,逐步延长至3~4小时)重塑膀胱容量,适用于轻中度患者。
盆底肌训练(Kegel运动):收缩盆底肌群10秒后放松,重复10次/组,每日3组,可增强尿道闭合压。
生物反馈治疗:借助仪器监测盆底肌活动,指导患者精准控制肌肉收缩,有效率达60%~70%。
2.生活方式调整
液体管理:每日饮水量控制在1.5~2L,避免咖啡因、酒精及辛辣食物刺激膀胱。
体重控制:肥胖患者减重5%~10%可显著改善症状,因腹压增加会加重膀胱压力。
便秘管理:保持每日1次软便,避免用力排便导致盆底肌功能受损。
三、药物治疗方案
1.抗胆碱能药物:如托特罗定、奥昔布宁,通过阻断膀胱M受体抑制逼尿肌收缩,但可能引发口干、便秘等副作用,需谨慎用于青光眼、肠梗阻患者。
2.β3受体激动剂:如米拉贝隆,特异性激活膀胱β3受体促进尿液储存,副作用较少,但需监测血压变化。
3.局部雌激素:绝经后女性可阴道用雌三醇乳膏,改善尿道黏膜萎缩,降低尿失禁风险。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患者:需评估认知功能,避免因药物副作用导致跌倒风险;合并心血管疾病者慎用抗胆碱能药物。
2.妊娠期女性:优先选择盆底肌训练及生物反馈治疗,避免使用可能影响胎儿的药物。
3.糖尿病患者:需控制血糖以减少神经病变进展,同时监测排尿日记调整治疗方案。
4.前列腺术后患者:若出现尿急症状,需排除手术并发症(如尿道狭窄)后再行药物治疗。
五、多学科协作与长期管理
急迫性尿失禁的治疗需泌尿科、康复科及妇科联合评估。对于保守治疗无效者,可考虑骶神经调控(SNM)或膀胱肉毒素注射。患者需定期随访(每3~6个月),通过排尿日记、尿流率及残余尿测定监测疗效。心理支持同样重要,因漏尿可能引发社交焦虑,需引导患者参与支持小组或认知行为疗法。
急迫性尿失禁的治疗需个体化,结合病因、年龄及生活质量需求制定方案。早期干预可显著改善预后,患者应主动与医生沟通症状变化,避免因羞耻感延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