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性尿失禁主要分为压力性、急迫性、混合性和充溢性四种类型,病因与盆底肌松弛、膀胱过度活动症等相关。非药物治疗方案包括盆底肌训练、膀胱训练、生活方式调整和辅助器具使用;药物治疗方案涉及抗胆碱能药物、β3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和局部雌激素治疗;手术治疗适用于非药物治疗无效的重度患者,常用术式有TVT/TOT和TURP等。特殊人群管理方面,合并认知障碍者应优先非药物治疗,糖尿病患者需控制血糖并定期筛查,长期卧床者需定时翻身协助排尿。预防与长期管理建议定期筛查、多学科协作及提供心理支持。
一、老年性尿失禁的常见类型及病因分析
1.1类型划分
老年性尿失禁主要分为压力性尿失禁(咳嗽、打喷嚏时漏尿)、急迫性尿失禁(突发强烈尿意伴漏尿)、混合性尿失禁(同时存在压力性与急迫性症状)及充溢性尿失禁(膀胱过度充盈后被动漏尿)。研究显示,65岁以上人群中压力性尿失禁占比约45%,急迫性占30%,混合性占20%,充溢性占5%。
1.2病因机制
压力性尿失禁与盆底肌松弛、尿道括约肌功能减退相关,常见于多次分娩、肥胖或长期腹压增高者;急迫性尿失禁多由膀胱过度活动症(OAB)引起,与逼尿肌不自主收缩有关;充溢性尿失禁则多见于前列腺增生(男性)或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如糖尿病神经病变)患者。
二、非药物治疗方案
2.1盆底肌训练(凯格尔运动)
通过收缩肛门及阴道周围肌肉(类似中断排尿动作),每日3组,每组15~20次,持续3个月可显著改善压力性尿失禁症状。研究显示,规范训练后60%~70%患者漏尿次数减少≥50%。需注意避免同时收缩腹部或臀部肌肉,以免降低训练效果。
2.2膀胱训练
针对急迫性尿失禁,通过定时排尿(初始每1~2小时1次,逐步延长至3~4小时)及延迟排尿(有尿意时等待5~10分钟再排尿)重建膀胱控制能力。一项为期6周的试验表明,患者平均排尿次数减少40%,漏尿事件减少55%。
2.3生活方式调整
控制体重(BMI<25可降低腹压对盆底的压迫)、减少咖啡因及酒精摄入(二者均为膀胱刺激物)、治疗便秘(避免用力排便增加腹压)对改善症状有辅助作用。研究显示,体重减轻5%~10%可使压力性尿失禁症状缓解率提升30%。
2.4辅助器具使用
轻中度患者可使用阴道锥(通过重力作用增强盆底肌收缩)或尿道悬吊带(手术植入,适用于严重压力性尿失禁);男性前列腺增生患者可考虑间歇性导尿(需严格无菌操作,避免尿路感染)。
三、药物治疗方案
3.1抗胆碱能药物
适用于急迫性尿失禁,如奥昔布宁、托特罗定,通过阻断膀胱M受体抑制不自主收缩。需注意口干、便秘等副作用,老年患者需定期监测认知功能(避免加重痴呆症状)。
3.2β3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
米拉贝隆是唯一获批的此类药物,通过激活膀胱β3受体促进松弛,副作用较抗胆碱能药少(仅5%~10%患者出现血压升高)。需避免与CYP3A4抑制剂(如酮康唑)联用。
3.3局部雌激素治疗
绝经后女性阴道黏膜萎缩可导致尿道闭合压下降,局部应用雌三醇软膏(每周2次)可增厚黏膜、增强尿道阻力。研究显示,治疗3个月后60%患者漏尿次数减少≥50%,但需排除乳腺癌、子宫内膜癌病史。
四、手术治疗适应证及术式选择
4.1手术指征
非药物治疗无效的重度压力性尿失禁(如24小时垫试验>10g)、充溢性尿失禁合并肾积水或反复尿路感染者需考虑手术。
4.2常用术式
经阴道无张力尿道中段悬吊术(TVT/TOT)是压力性尿失禁的金标准术式,成功率达85%~90%,但需警惕膀胱穿孔(发生率1%~3%)、出血(需输血率<1%)等并发症;男性前列腺增生患者可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术后尿失禁发生率约5%~10%。
五、特殊人群管理建议
5.1合并认知障碍者
优先选择非药物治疗(如定时排尿、穿戴吸收垫),避免使用抗胆碱能药(可能加重谵妄)。需家属参与监督训练,防止皮肤浸渍性皮炎。
5.2糖尿病患者
严格控制血糖(HbA1c<7%)可延缓神经源性膀胱进展。需定期筛查尿微量白蛋白(>30mg/24h提示肾脏受累),避免使用加重代谢紊乱的药物(如某些抗胆碱能药)。
5.3长期卧床者
每2小时翻身并协助排尿,预防压疮及尿路感染。充溢性尿失禁患者需留置导尿管(定期更换,避免>4周),同时监测电解质(防止高钾血症)。
六、预防与长期管理
6.1定期筛查
建议65岁以上女性每年进行1次尿失禁问卷筛查(如ICI-Q-SF量表),男性合并前列腺症状者需每年检测PSA及残余尿量。
6.2多学科协作
复杂病例需泌尿外科、妇科、康复科联合管理。例如,混合性尿失禁患者可先通过盆底肌训练改善压力性成分,再用药控制急迫性症状。
6.3心理支持
尿失禁患者抑郁发生率是普通人群的2~3倍,需提供心理咨询或支持小组。研究显示,认知行为疗法可使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提升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