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失禁漏尿是尿液不受控制自行流出的泌尿系统常见症状,多见于中老年女性、产后女性及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可分为压力性、急迫性、混合性和溢出性四类。其病因与危险因素涵盖生理、病理、生活方式及年龄性别因素。诊断评估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辅助检查及严重程度分级实现。治疗干预包括非药物治疗(如盆底肌训练、生活方式调整)、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及器械辅助。特殊人群如孕妇产后女性、老年人群、男性前列腺术后患者及儿童青少年需注意相应事项。预防与日常管理则强调孕期体重控制、产后盆底肌评估及康复训练、定期筛查体检、使用防护用品、记录漏尿日记及提供心理支持等。
一、尿失禁漏尿的定义与分类
尿失禁漏尿指尿液不受主观控制而自行流出,属于泌尿系统常见症状,可发生于各年龄段人群,但以中老年女性、产后女性及神经系统疾病患者高发。根据病因和临床表现,可分为以下四类:1.压力性尿失禁:因腹压突然增高(如咳嗽、打喷嚏、运动)导致尿液漏出,与盆底肌松弛、尿道括约肌功能下降相关,多见于产后女性及绝经后人群;2.急迫性尿禁:伴随强烈尿意且无法延迟排尿,尿液突然漏出,常由膀胱过度活动症、尿路感染或神经系统病变(如糖尿病神经病变)引发;3.混合性尿失禁:同时存在压力性和急迫性尿失禁的症状,病因复杂,需综合评估;4.溢出性尿失禁:因膀胱收缩无力或尿道梗阻导致尿液潴留,膀胱过度充盈后尿液溢出,常见于前列腺增生、脊髓损伤或长期糖尿病导致的神经源性膀胱。
二、尿失禁漏尿的病因与危险因素
1.生理因素:女性盆底肌因妊娠、分娩、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而松弛,男性前列腺增生或术后损伤尿道括约肌功能;2.病理因素:神经系统疾病(如多发性硬化、脊髓损伤)、糖尿病神经病变、尿路感染、膀胱结石或肿瘤;3.生活方式因素:长期便秘、慢性咳嗽、肥胖、高强度运动(如跑步、跳跃)增加腹压,吸烟导致慢性咳嗽,酒精或咖啡因摄入过量刺激膀胱;4.年龄与性别因素:女性患病率是男性的2~3倍,5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显著升高,与肌肉萎缩、激素水平变化相关。
三、尿失禁漏尿的诊断与评估
1.病史采集:需详细询问漏尿频率、量、诱发因素(如活动、体位)、伴随症状(如尿急、尿痛)及用药史(如利尿剂、抗抑郁药);2.体格检查:重点评估盆底肌力量(如会阴部肌肉收缩试验)、腹部压痛、前列腺大小(男性)及神经系统反射;3.辅助检查:尿常规排除感染,尿动力学检查评估膀胱压力、尿道阻力及储尿/排尿功能,超声或CT排查膀胱结石、肿瘤或前列腺增生;4.严重程度分级:采用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问卷(ICI-Q-SF)评分,轻度(1~5分)、中度(6~12分)、重度(13~18分),指导治疗方案选择。
四、尿失禁漏尿的治疗与干预
1.非药物治疗:盆底肌训练(凯格尔运动)通过收缩肛门及阴道周围肌肉增强盆底肌力,每日3组,每组10~15次,持续3个月以上;生活方式调整包括控制体重(BMI<24)、避免提重物、减少咖啡因及酒精摄入、治疗便秘;2.药物治疗:压力性尿失禁可选用α受体激动剂(如盐酸米多君),急迫性尿失禁可使用M受体拮抗剂(如托特罗定)或β3受体激动剂(如米拉贝隆),需注意药物副作用(如口干、便秘);3.手术治疗:中重度压力性尿失禁可考虑无张力尿道中段悬吊术(TVT-O),有效率达80%~90%;4.器械辅助:尿道填充剂注射、阴道锥体训练或子宫托(适用于子宫脱垂患者)可作为补充治疗。
五、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1.孕妇及产后女性:妊娠期需避免过度用力,产后6周内应进行盆底肌评估,若存在漏尿需及时开展康复训练,防止发展为慢性压力性尿失禁;2.老年人群:合并糖尿病、高血压或认知障碍者需优先控制基础疾病,使用尿垫或集尿器时注意皮肤护理,预防压疮及尿路感染;3.男性前列腺术后患者:术后3个月内避免提重物、骑自行车,定期复查尿流率及残余尿量,若出现持续漏尿需排查尿道狭窄或括约肌损伤;4.儿童及青少年:遗尿症(夜间漏尿)需与器质性尿失禁鉴别,5岁以上儿童持续漏尿需排查脊柱裂、隐性脊柱裂等神经系统疾病,避免使用惩罚性措施。
六、预防与日常管理
1.预防措施:孕期控制体重增长(建议10~12.5kg),产后42天进行盆底肌评估及康复训练;男性定期筛查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40岁以上人群每年体检;2.日常管理:使用防水床垫或尿垫,外出时携带备用衣物及清洁用品;记录漏尿日记(时间、量、诱因),便于医生评估病情;3.心理支持:尿失禁患者常伴焦虑、抑郁情绪,需通过心理咨询或患者支持小组改善心理状态,提高治疗依从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