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迫性尿失禁是因膀胱过度活动引发的突发性强烈尿意致尿液不自主泄漏现象,核心特征为突发性尿急、尿失禁发生且与活动无关。其病因多样,包括膀胱过度活动症、神经系统疾病、尿路感染等,危险因素有年龄、性别等。诊断需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治疗策略上,非药物治疗(行为疗法、生活方式调整)为一线推荐,药物治疗有抗胆碱能药物、β3受体激动剂等,特殊人群有不同治疗建议。预防与长期管理方面,预防需保持健康体重、戒烟限酒等,长期管理包括定期随访、心理支持、并发症监测。特殊人群如老年患者、围绝经期女性、糖尿病患者、术后患者各有注意事项。急迫性尿失禁虽非致命但严重影响生活质量,通过科学诊断、个体化治疗及长期管理多数患者症状可显著改善,建议及时就医避免延误治疗。
一、急迫性尿失禁的定义与核心特征
急迫性尿失禁(UrgencyIncontinence)是指因膀胱过度活动(OveractiveBladder,OAB)引发的突发性、强烈尿意,导致患者无法及时到达厕所而发生尿液不自主泄漏的现象。其核心特征包括:
1.突发性尿急:患者常描述为“无法控制”的迫切排尿需求,可能伴随下腹部不适。
2.尿失禁发生:尿急感出现后,通常在10秒内即发生尿液泄漏,严重者可出现全程尿失禁。
3.症状与活动无关:与压力性尿失禁(如咳嗽、运动时漏尿)不同,急迫性尿失禁多在静息状态下发生。
二、急迫性尿失禁的病因与危险因素
1.膀胱过度活动症(OAB):是主要病因,约占病例的60%~70%,表现为膀胱逼尿肌不自主收缩。
2.神经系统疾病:如脑卒中、多发性硬化症、帕金森病等,可能影响神经传导导致膀胱控制异常。
3.尿路感染或炎症:急性膀胱炎、尿道炎等可引发短暂性急迫性尿失禁,症状随感染控制缓解。
4.药物副作用:如利尿剂、镇静剂、α受体阻滞剂等可能加重症状。
5.年龄与性别因素: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约2:1),5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显著上升,与雌激素水平下降、盆底肌松弛相关。
三、急迫性尿失禁的诊断流程
1.病史采集:重点询问尿急频率、漏尿量、夜间排尿次数(夜尿症)及伴随症状(如血尿、排尿困难)。
2.体格检查:包括腹部触诊、外阴部检查(女性)及直肠指诊(男性),评估盆底肌张力及前列腺情况。
3.辅助检查:
尿常规:排查感染、血尿等病因。
尿流率测定:评估排尿功能,最大尿流率<15ml/s提示异常。
残余尿测定:超声检查膀胱排空后残余尿量,>50ml提示膀胱排空障碍。
尿动力学检查:确诊膀胱过度活动的金标准,可量化逼尿肌压力及稳定性。
四、急迫性尿失禁的治疗策略
1.非药物治疗(一线推荐):
行为疗法:包括膀胱训练(延长排尿间隔至3~4小时)、定时排尿及盆底肌锻炼(凯格尔运动)。
生活方式调整:减少咖啡因、酒精摄入,控制液体摄入量(每日1.5~2L),避免夜间饮水。
2.药物治疗:
抗胆碱能药物:如托特罗定、奥昔布宁,通过抑制逼尿肌收缩缓解症状。
β3受体激动剂:如米拉贝隆,适用于抗胆碱能药物不耐受者。
3.特殊人群治疗建议:
老年患者:优先非药物治疗,避免多重用药风险;药物选择需考虑认知功能影响。
妊娠期女性:以行为疗法为主,药物仅限严重病例且需权衡利弊。
合并神经系统疾病者:需多学科协作,评估膀胱造瘘或间歇导尿的必要性。
五、急迫性尿失禁的预防与长期管理
1.预防措施:
保持健康体重,避免肥胖对盆底的压力。
戒烟限酒,减少膀胱刺激。
定期进行盆底肌锻炼,尤其产后女性。
2.长期管理:
定期随访:每3~6个月评估症状变化及药物副作用。
心理支持:尿失禁可能导致社交回避,需提供心理咨询或支持小组。
并发症监测:长期尿失禁可能引发皮肤感染、尿路感染,需注意个人卫生。
六、特殊人群的温馨提示
1.老年患者:需警惕跌倒风险,夜间排尿建议使用扶手或助行器;药物选择需避免加重认知障碍。
2.围绝经期女性:建议补充雌激素(需遵医嘱)以改善阴道及尿道黏膜萎缩。
3.糖尿病患者:需严格控制血糖,避免神经病变加重膀胱功能障碍。
4.术后患者(如前列腺切除、子宫切除):术后3个月内可能症状加重,需定期复查并坚持盆底康复。
急迫性尿失禁虽非致命性疾病,但严重影响生活质量。通过科学诊断、个体化治疗及长期管理,多数患者症状可显著改善。建议及时就医,避免因羞耻感延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