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失禁分压力性、急迫性、混合性及溢出性四种类型,治疗以非药物干预优先,结合年龄、性别、病史调整方案。非药物干预包括盆底肌训练(凯格尔运动)、生活方式调整(体重、液体、排便管理)、物理治疗(生物反馈、电刺激、磁刺激);药物治疗针对不同类型,有抗胆碱能药物、β3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局部雌激素治疗;手术治疗有无张力尿道中段悬吊术、膀胱颈悬吊术、人工尿道括约肌植入术;特殊人群需个性化治疗,如老年患者优先非药物干预,妊娠期女性避免药物及侵入性检查,儿童患者排除病因后行为治疗,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长期管理需定期随访、提供心理支持并预防复发。
一、尿失禁类型及基础治疗原则
尿失禁分为压力性尿失禁、急迫性尿失禁、混合性尿失禁及溢出性尿失禁,需通过病史采集、尿常规、尿动力学检查明确类型。治疗原则以非药物干预优先,根据年龄、性别、病史差异调整方案,例如产后女性需结合盆底肌修复,老年男性需排查前列腺增生。
二、非药物干预方案
1.盆底肌训练(凯格尔运动)
1.1动作要点:收缩肛门及阴道周围肌肉,保持5~10秒后放松,每日3组,每组10~15次。研究显示,持续6个月训练可使压力性尿失禁患者漏尿次数减少50%~70%。
1.2适用人群:轻中度压力性尿失禁患者,尤其产后女性及围绝经期人群。需排除严重盆腔器官脱垂或术后患者。
2.生活方式调整
2.1体重管理:BMI每降低5%,压力性尿失禁风险下降30%。建议通过饮食控制与有氧运动结合,每周减重0.5~1kg。
2.2液体管理:每日饮水量控制在1500~2000ml,避免咖啡因、酒精摄入,减少膀胱刺激。
2.3排便管理:便秘患者需增加膳食纤维摄入(25~30g/日),避免用力排便导致腹压升高。
3.物理治疗
3.1生物反馈治疗:通过电极监测盆底肌电活动,指导患者正确收缩,有效率达60%~80%。
3.2电刺激治疗:低频电流刺激盆底神经,增强肌肉收缩力,适用于无法主动收缩肌肉的患者。
3.3磁刺激治疗:非侵入式磁场刺激盆底神经,每周2次,持续4周可改善症状。
三、药物治疗方案
1.抗胆碱能药物:适用于急迫性尿失禁,如奥昔布宁、托特罗定,通过阻断膀胱M受体减少不自主收缩。需监测口干、便秘等副作用,老年患者慎用。
2.β3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米拉贝隆通过激活膀胱β3受体增加储尿量,适用于合并心血管疾病的患者。需排除未控制的窄角型青光眼。
3.局部雌激素治疗:绝经后女性可使用雌三醇乳膏阴道给药,改善尿道黏膜萎缩,减少漏尿频率。需定期评估子宫内膜厚度及乳腺情况。
四、手术治疗方案
1.无张力尿道中段悬吊术(TVT/TOT):通过植入聚丙烯吊带支撑尿道,适用于中重度压力性尿失禁。研究显示,5年治愈率达80%~90%。
2.膀胱颈悬吊术:通过缝合固定膀胱颈,适用于年轻、尿道活动度高的患者。需排除神经源性膀胱。
3.人工尿道括约肌植入术:适用于男性球部尿道损伤或脊髓损伤患者,通过机械装置控制尿液排出。
五、特殊人群治疗要点
1.老年患者:优先非药物干预,手术需评估心肺功能及麻醉风险。抗胆碱能药物需监测认知功能,避免加重痴呆症状。
2.妊娠期女性:避免药物治疗及侵入性检查,可通过盆底肌训练及子宫托缓解症状。产后6周需复查盆底功能。
3.儿童患者:排除先天性脊柱裂、神经源性膀胱等病因,行为治疗(定时排尿、延迟排尿)有效率达70%。
4.糖尿病患者:需控制血糖(HbA1c<7%),避免神经源性膀胱进展。定期评估尿动力学参数。
六、长期管理策略
1.定期随访:每3~6个月评估症状改善情况,调整治疗方案。
2.心理支持:尿失禁患者抑郁发生率达30%,需提供心理咨询及患者教育。
3.预防复发:保持健康体重(BMI18.5~23.9),避免长期腹压增高动作(如提重物、慢性咳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