踝部骨折保守治疗适用于无明显或轻度移位稳定性骨折,经手法复位后用石膏或支具固定并密切观察患肢情况及定期复查X线;手术治疗针对骨折移位明显等情况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老年人需综合考虑骨质量等;术后康复至关重要,需在医生指导下循序渐进开展,不同人群康复训练个体化调整。
一、保守治疗
适用于无明显移位或轻度移位的稳定性踝部骨折。首先通过手法复位,利用牵引、按压等操作恢复骨折端解剖位置,复位后采用石膏或支具固定,固定时间通常为4~6周。固定期间需密切观察患肢血运、感觉及肿胀情况,并定期复查X线以评估骨折愈合状况。儿童踝部骨折行保守治疗时,需兼顾其生长发育特点,固定需预留生长空间且避免过紧影响血运。
二、手术治疗
1.手术指征:当骨折移位明显(如超过2mm)、累及关节面(台阶超过2mm)、为不稳定骨折或开放性骨折时需手术治疗,此外合并下胫腓联合损伤等情况也需手术干预。
2.手术方式:主要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常用内固定材料包括钢板、螺钉等,通过手术恢复骨折解剖结构与稳定性,促进骨折愈合及关节功能恢复。老年人踝部骨折行手术治疗时,需综合考虑骨质量及全身状况,选择合适内固定方式,并注重术后早期康复以减少并发症。
三、康复训练
无论保守治疗还是手术治疗,术后康复对踝部骨折恢复至关重要。需在医生指导下循序渐进开展康复训练,包括踝关节活动度训练(如主动与被动屈伸、旋转等)、肌力训练(如腓肠肌、胫骨前肌等肌肉的收缩舒张练习),以促进功能恢复,降低关节僵硬、肌肉萎缩等并发症发生风险。不同年龄、健康状况人群康复训练需个体化调整,儿童康复需关注生长发育影响,老年人则需结合骨质量等情况优化训练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