拇外翻是大脚趾在第一跖趾关节处向外侧偏斜移位的足部畸形,病理表现有第一跖骨内翻、拇囊炎形成等且常伴前足增宽等,病因包括遗传、鞋类、疾病等因素,女性因生理结构及常穿不合适鞋类等更易患,儿童足部发育异常未干预易埋下隐患,有足部疾病或外伤史人群风险更高。
一、拇外翻的基本定义
拇外翻是指大脚趾(拇趾)在第一跖趾关节处向外侧偏斜移位的足部畸形。正常情况下,拇趾的长轴与第二趾长轴形成约15°-25°的夹角,而拇外翻时该夹角增大,通常大于30°。其病理表现还包括第一跖骨内翻、拇囊炎形成(第一跖趾关节内侧软组织肿胀、可能出现红肿热等炎症表现),常伴有前足增宽、跖骨头下胼胝体形成等情况。
二、病因相关因素
(一)遗传因素
遗传是拇外翻的重要诱因之一,若家族中有拇外翻病史,个体发病风险相对较高,这与基因导致的足部骨骼、软组织结构先天性差异有关。
(二)鞋类因素
长期穿着高跟鞋、尖头鞋等不合适的footwear,会使拇趾受到向外的挤压力,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引发拇外翻畸形,女性因更常穿此类鞋类,相对男性更容易受其影响。
(三)疾病因素
某些足部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等,会影响足部关节的正常结构和稳定性,进而增加拇外翻发生的可能性;此外,足部外伤史也可能导致足部力学结构改变,为拇外翻的形成创造条件。
三、不同人群特点及影响
(一)女性
女性由于生理结构特点及日常更常穿着高跟鞋、尖头鞋等,足部所受挤压力相对更大,加之遗传易感性等因素,相较男性更易罹患拇外翻。
(二)儿童
儿童时期若足部发育异常且未得到及时干预,可能为成年后拇外翻埋下隐患,例如足部骨骼发育尚未成熟时长期受到不当压力等情况。
(三)有足部疾病或外伤史人群
此类人群足部本身存在结构或功能异常基础,拇外翻发生风险高于无相关病史人群,需格外关注足部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畸形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