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核心表现为持续存在与发育水平和情境不匹配的注意不集中、多动及冲动行为,发病与较高遗传度、大脑额叶等调控注意行为脑区结构功能异常、孕期母亲不良行为及出生后不良养育环境等有关,不同人群有年龄、性别差异,生活方式及家族病史对其有影响。
一、核心症状表现
注意缺陷:在学习、日常活动中难以维持注意力,例如上课时容易走神,不能专注听讲;写作业时常被外界干扰,频繁分心,导致作业效率低下、错误较多。
多动:表现为过度活跃,坐不住,常在座位上扭来扭去、小动作不断;在不合适的场合(如教室、图书馆等)过度奔跑、攀爬,难以安静地参与活动。
冲动:难以等待,常打断别人讲话、插话,做事不顾及后果,比如在排队时未经允许就插队等。
二、发病相关因素
遗传因素:具有较高的遗传度,研究显示约75%-80%的多动症患病风险与遗传有关,若家族中有多动症患者,其亲属患病几率显著高于普通人群。
大脑发育异常:涉及大脑额叶等与注意力调控、行为抑制相关脑区的结构和功能异常,这些脑区发育不完善会影响患者的注意、行为控制等能力。
环境因素:孕期母亲吸烟、酗酒、接触有害物质等不良行为,以及出生后早期的不良养育环境(如缺乏稳定的情感支持、过度溺爱或过度严厉的养育方式等),均可能增加儿童患多动症的风险。
三、不同人群特点
年龄差异:学龄前儿童多动症以多动、冲动表现更为突出,学龄期儿童则注意缺陷症状相对更明显,青少年时期可能除注意缺陷外,还常伴随情绪问题,如焦虑、抑郁等。
性别差异:一般男孩患多动症的比例高于女孩,但女孩多动症往往更易被忽视,因其症状可能更多表现为内在的注意缺陷和慢性冲动等不典型表现。
生活方式影响:缺乏规律作息、长期过度摄入高糖高脂等不健康饮食,可能对多动症症状产生不利影响,而规律作息、健康饮食有助于维持身体和大脑的良好状态,可能对症状有一定缓解作用。
家族病史影响:有家族多动症病史的儿童,需密切观察其行为表现,早期发现异常,以便及时进行评估和干预,通常建议这类儿童定期进行发育行为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