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动症具有较高遗传度,一级亲属患病儿童风险高,同卵双生子同病率高于异卵双生子,基因突变或多态性影响大脑神经发育通路增加患病易感性;神经递质失衡中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功能失调关键,大脑结构与功能异常表现为额叶等脑区体积偏小、神经传导通路发育异常;环境因素包含孕期及围生期母亲吸烟酗酒、接触有害物质、早产低体重等增加风险,早期生活环境中家庭不和谐、教育方式不当、早期铅暴露等影响神经行为发育。
一、遗传因素
大量研究证实多动症具有较高的遗传度。家族遗传调查显示,若一级亲属(父母、兄弟姐妹等)中有患多动症或其他精神类疾病者,儿童患多动症的风险显著高于普通人群。例如,双生子研究发现,同卵双生子的多动症同病率明显高于异卵双生子,提示遗传因素在多动症发病中占据重要地位,基因的突变或多态性可能影响大脑神经发育相关通路,从而增加患病易感性。
二、神经生物学因素
(一)神经递质失衡
大脑内神经递质系统功能异常与多动症密切相关。其中,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的功能失调较为关键。多巴胺是调节注意力、动机和运动控制的重要神经递质,当多巴胺代谢或转运出现异常时,可能导致大脑对注意力的调控能力下降,引发多动、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去甲肾上腺素参与调节大脑的觉醒状态和行为抑制,其功能不足也会影响儿童的自我控制能力。
(二)大脑结构与功能异常
脑部影像学研究发现,多动症儿童的大脑某些区域存在结构和功能异常。例如,额叶、基底节等与注意力、行为控制相关的脑区体积可能偏小,神经传导通路的发育可能存在延迟或异常,这些结构和功能的改变会影响大脑对行为的调节功能,进而表现出多动症的临床症状。
三、环境因素
(一)孕期及围生期因素
孕期母亲若存在吸烟、酗酒、接触有害物质(如农药、重金属等)等情况,会增加胎儿患多动症的风险。此外,早产、低体重儿等围生期并发症也与多动症的发生相关,因为这些因素可能干扰胎儿在子宫内的正常神经发育过程。
(二)早期生活环境因素
早年不良的生活环境对多动症的发生有影响。家庭关系不和谐、父母教育方式过于严厉或宽松、缺乏有效的情感支持等,都可能导致儿童心理压力增加,影响其神经行为发育。另外,早期暴露于铅等环境污染物,也可能通过影响神经系统功能而诱发多动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