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动症儿童是起病于儿童时期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具注意缺陷、活动过多、冲动行为核心症状,发病与遗传、神经生物学、孕期及围生期因素有关,需专业医生综合病史等依标准诊断,受家庭学校环境影响,家长应关注早期表现及时带儿童到专业机构评估,优先非药物干预,营造支持性家庭环境且低龄优先非药物以保障其身心发展。
一、定义
多动症儿童即患有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儿童,是一种起病于儿童时期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主要特征为与年龄和发育水平不相称的注意缺陷、多动和冲动行为。
二、核心症状
1.注意缺陷:在学习、听讲、做作业等活动中难以持久维持注意力,易受外界干扰,常丢三落四,如忘记日常物品放置位置、遗漏作业细节等。
2.活动过多:过于好动,难以安静坐着,在需要静坐的场合频繁扭动、离开座位,如课堂上不停摆弄物品、频繁起身走动等。
3.冲动行为:常未经思考就行动,难以等待轮流,如在排队时抢先插队、打断他人谈话等。
三、发病机制
1.遗传因素:研究显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具有较高遗传度,约75%,若家族中有亲属患此疾病,儿童发病风险相对增高。
2.神经生物学因素:大脑前额叶发育迟缓影响了对行为的抑制功能;同时存在神经递质失衡,如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水平异常,可导致注意力不集中、多动等症状。
3.孕期及围生期因素:早产、低体重、母亲孕期吸烟饮酒、感染等情况,可能增加儿童患多动症的风险。
四、诊断标准
依据《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等标准,需由专业医生综合儿童的病史、临床表现、心理评估等进行诊断。诊断时需满足症状持续存在且影响学习、社交等功能,症状出现于12岁之前,排除其他精神疾病等情况。
五、影响因素
1.家庭环境:亲子关系紧张、父母教育方式不当(如过度严厉或过度溺爱)等,可能对儿童多动症的发生发展产生影响。
2.学校环境:学习压力过大、教学方式不适合等,可能加重儿童的症状表现。
六、温馨提示
家长应密切关注儿童早期行为表现,若发现有疑似多动症的症状,应及时带儿童到专业医疗机构进行评估。干预方式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如行为疗法(包括阳性强化法、消退法等)、教育干预(调整教学方法以适应儿童学习特点)等。营造稳定、支持性的家庭环境,避免对儿童进行过度批评指责,根据儿童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干预方案,特别注意低龄儿童应优先选择非药物干预措施,以保障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