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营养不良是因能量或蛋白质摄入不足、吸收障碍致3岁以下婴幼儿生长发育受阻的营养缺乏性疾病,病因有摄入不足、消化吸收障碍、需要量增多,临床表现有体重变化及全身症状,分类含体重低下、生长迟缓、消瘦,诊断依据靠详细病史、典型表现、体格测量指标与实验室检查,特殊人群早产儿需更早合理喂养,有消化系统疾病儿童要治原发病、调饮食结构,护理需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防感染、喂养时观察避呛咳。
小儿营养不良是由于能量和(或)蛋白质摄入不足或吸收障碍,导致的儿童生长发育受阻的营养缺乏性疾病,多发生于3岁以下婴幼儿。
一、病因
1.摄入不足:母乳不足且未及时添加富含蛋白质的辅食,如牛奶、蛋类、肉类等;年长儿挑食、偏食等导致食物摄入总量不足,均可引起能量和蛋白质缺乏。
2.消化吸收障碍:消化系统先天畸形(如唇裂、腭裂)、慢性腹泻、肠吸收不良综合征等疾病,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导致营养物质摄取不足。
3.需要量增多:小儿处于快速生长发育期,对营养物质的需求相对较多,若未及时补充,易发生营养不良,如早产儿、双胎儿等先天营养基础差且生长发育需求大的人群。
二、临床表现
1.体重变化:体重不增是早期表现,随后体重逐渐下降,皮下脂肪减少是重要特征,皮下脂肪消耗顺序为腹部→躯干→臀部→四肢→面部。
2.全身症状:病情较重时出现精神萎靡、反应差、体温偏低、心率减慢等,还可伴有各器官功能低下表现,如消化功能减退致食欲缺乏,免疫功能降低易患各种感染性疾病等。
三、分类
1.体重低下:儿童体重低于同年龄、同性别参照人群值的体重低于均值减2个标准差,反映慢性或急性营养不良。
2.生长迟缓:儿童身高低于同年龄、同性别参照人群值的身高低于均值减2个标准差,提示长期慢性营养不良影响骨骼生长。
3.消瘦:儿童体重低于同性别、同身高参照人群值的体重低于均值减2个标准差,多为短期内急性营养不良所致。
四、诊断依据
主要依据详细的病史(喂养史、疾病史等)、典型临床表现及体格测量指标(如体重、身高、头围等与同年龄、同性别儿童标准值对比),结合实验室检查(如血清蛋白、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等)综合判断。
五、特殊人群提示
对于早产儿,需更早开始合理喂养,保证营养物质的足量供给;对于有消化系统疾病的儿童,应积极治疗原发病,同时调整饮食结构,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补充营养;在护理方面,要注意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预防感染,且喂养过程中需密切观察儿童反应,避免呛咳等意外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