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厌食症是指小儿较长时间段内出现食欲减退或消失可影响营养摄入与生长发育,病因有喂养不当、微量元素缺乏、疾病、心理因素,临床表现为进食量明显减少、对食物缺乏兴趣伴精神萎靡等,诊断需详细询问喂养史等并完善辅助检查排除器质性,非药物治疗包括饮食调整、营造良好进食氛围、培养良好进食习惯,婴幼儿需科学添加辅食,学龄儿童要关注心理状态避免心理应激引发厌食。
一、定义
小儿厌食症是指小儿在较长时间段内出现食欲减退或消失的常见病症,可影响小儿营养摄入与生长发育。
二、病因
1.喂养不当:过早添加辅食、饮食无规律、进食时干扰过多(如边吃边玩、看电视)等,易导致小儿胃肠功能紊乱,引发厌食。
2.微量元素缺乏:锌缺乏可影响味觉素合成,使味觉减退,进而引起厌食;铁缺乏可能导致小儿出现异食癖、食欲下降等表现。
3.疾病因素:消化系统疾病(如胃炎、胃溃疡、消化不良等)、感染性疾病(如感冒、肺炎等)可影响消化功能,导致小儿食欲减退;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等也可能引发厌食。
4.心理因素:环境变化(如迁居、入托入学)、过度溺爱或家长强迫进食等,可使小儿产生逆反心理,从而出现厌食。
三、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小儿进食量明显减少,对食物缺乏兴趣,可能伴有精神萎靡、面色欠红润、形体偏瘦等,长期厌食可影响身高、体重增长,导致生长发育落后于同龄儿童。
四、诊断
需详细询问小儿喂养史、疾病史等,进行体格检查评估营养状况,同时完善血常规、微量元素(锌、铁等)检测、肝肾功能等辅助检查,以排除缺铁性贫血、锌缺乏及其他器质性疾病,明确厌食由非器质性因素引起。
五、非药物治疗
1.饮食调整:保证食物种类丰富,包括谷类、蔬菜水果、肉蛋等,制作适合小儿的食物形态,如将蔬菜切碎、肉类做成肉泥等,以增加小儿对食物的接受度;控制零食摄入,尤其是高糖、高脂零食,避免影响正餐食欲。
2.营造良好进食氛围:为小儿提供安静、愉悦的进食环境,避免在进食时批评、强迫小儿进食,让小儿能专注于食物,享受进食过程。
3.培养良好进食习惯:定时进餐,控制每次进餐时间(一般20-30分钟),不过度强迫小儿进食,让小儿建立正常的饥饿感与饱腹感机制。
六、特殊人群提示
婴幼儿:科学添加辅食至关重要,应遵循由少到多、由细到粗、由一种到多种的原则,逐渐丰富辅食种类,避免过早引入成人化食物或刺激性食物。
学龄儿童:关注其心理状态,避免因学习压力、同伴关系等因素导致心理应激引发厌食,家长与教师应给予正向引导,维持小儿轻松的进食心理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