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动症具有较高遗传度家族中有亲属患多动症或其他精神类疾病时儿童患病风险显著增加,神经生物学上神经递质失衡(如多巴胺系统功能不足、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异常影响相关功能)及脑部额叶、基底节等脑区发育异常是重要基础,环境因素中产前母亲吸烟酗酒感染等、围生期早产低体重等并发症、家庭环境不良及学业生活压力大等会影响,性别上男孩患病比例高于女孩,生活方式不良及有神经系统等病史也会增加多动症发病风险。
一、遗传因素
多动症具有较高的遗传度,相关研究表明,若家族中有亲属患有多动症或其他精神类疾病,儿童患多动症的风险会显著增加。遗传因素通过影响大脑的神经发育和相关基因表达,使得个体更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冲动等多动症症状。
二、神经生物学因素
1.神经递质失衡:大脑中的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代谢异常可影响大脑的抑制控制功能。例如,多巴胺系统功能不足可能导致大脑对行为的调节失衡,进而引发多动症的多动、冲动等表现;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异常则可能影响注意力的维持。
2.大脑结构与功能异常:脑部额叶、基底节等脑区的发育异常是多动症的重要神经基础。额叶负责执行功能、注意力调控等,基底节与运动控制相关,这些脑区的结构或功能异常会干扰正常的神经信号传递,导致儿童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冲动等症状。
三、环境因素
1.产前环境:母亲孕期吸烟、酗酒、感染等不良因素可影响胎儿的大脑发育,增加孩子出生后患多动症的风险。例如,孕期吸烟可能导致胎儿缺氧,影响神经系统发育。
2.围生期因素:早产、低出生体重、缺氧缺血性脑病等围生期并发症会对新生儿的神经系统造成损伤,从而与多动症的发生相关。
3.早期生活环境
家庭环境:父母关系紧张、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如过度严厉或过度放纵)等不良家庭环境,可能使儿童长期处于应激状态,影响其心理行为发育,增加多动症发生几率。
学业与生活压力:儿童早期长期面临过大的学业压力或生活中的不良刺激,如频繁更换学校、长期处于嘈杂混乱的生活环境等,可能诱发或加重多动症症状。
四、性别与生活方式等因素
1.性别:一般而言,男孩患多动症的比例高于女孩,可能与男女脑部发育差异及激素水平等因素有关,但具体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明确。
2.生活方式:缺乏规律的作息、过多摄入含食品添加剂的食物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对儿童神经系统功能产生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多动症的发病风险。
3.病史:有神经系统疾病史(如癫痫等)、心理行为发育异常病史(如早期语言发育迟缓等)的儿童,其患多动症的几率相对更高,可能是原有疾病影响了神经系统的正常发育或功能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