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常见症状有疼痛(腰背多见可沿脊柱扩散,仰卧坐位减轻、直立久立久坐加剧,日间轻夜间清晨重,弯腰等可加重),严重时致身高变矮(椎体压缩)与脊柱变形(如驼背,老年女性绝经后因雌激素降风险更高),稍受外力易骨折(常见椎体、髋部、腕部等,约二成患者有骨折并发症),老年人概率高症状更明显恢复慢,绝经后女性因雌激素大幅下降风险增加且症状突出,长期缺乏运动人群骨量丢失快症状早现骨折风险高需相应干预。
一、疼痛
骨质疏松最常见的症状为疼痛,其中腰背疼痛较为多见,疼痛可沿脊柱向两侧扩散,仰卧或坐位时疼痛减轻,直立时后伸或久立、久坐时疼痛加剧,日间疼痛轻,夜间和清晨醒来时加重,弯腰、肌肉运动、咳嗽、大便用力时疼痛可加重。例如,研究表明,约70%~80%的骨质疏松患者以腰背疼痛为主要表现,疼痛程度可因个体差异有所不同,但总体呈现上述规律。
二、身高变矮与脊柱变形
骨质疏松严重时可导致椎体压缩变形,进而引起身高变矮。正常情况下,人的椎体具有一定的支撑和缓冲作用,随着骨质流失,椎体承重能力下降,逐渐被压缩,使得身高逐渐缩短。同时,长期骨质疏松还可能引发脊柱变形,常见表现为驼背,这是因为椎体压缩后脊柱前凸曲度增大,导致身体外观上出现明显的驼背畸形,尤其在老年人群中较为常见,且女性绝经后由于雌激素水平下降,骨质流失加速,脊柱变形的风险相对更高。
三、骨折
骨质疏松患者稍受外力即可发生骨折,这是其较为严重的症状之一。常见的骨折部位包括椎体、髋部、腕部等。例如,椎体骨折可在咳嗽、打喷嚏等轻微外力作用下发生;髋部骨折多因摔倒后臀部着地引起,这在老年骨质疏松患者中发生率较高,且髋部骨折后患者预后较差,可能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腕部骨折则常因跌倒时手掌撑地所致。研究显示,约20%的骨质疏松患者会发生骨折并发症,骨折的发生与骨密度降低、骨强度下降直接相关。
四、不同人群的特殊表现
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骨质流失速度加快,老年人发生骨质疏松的概率较高,上述疼痛、身高变矮、骨折等症状更为明显,且恢复相对较慢。例如,老年男性和女性均易出现椎体压缩性骨折等情况,需尤其注意日常活动中的防护。
绝经后女性:女性绝经后,体内雌激素水平大幅下降,骨质流失加速,骨质疏松发生风险显著增加,症状出现的时间可能更早,且疼痛、脊柱变形等表现相对更为突出,需要加强钙和维生素D的补充以及适当的运动等干预措施。
长期缺乏运动人群:缺乏运动可导致骨量丢失加快,这类人群发生骨质疏松后,症状可能更早显现,如更容易出现腰背疼痛、骨折风险增加等,因此这类人群应注重增加负重运动等以维持骨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