拇外翻有外观形态、症状表现及不同人群特点等方面特征,外观上有脚趾畸形、脚部皮肤改变,症状有疼痛、活动受限,女性因常穿高跟鞋等更易患,中老年人因足部退行性改变等易患,长期行走站立及穿不合适鞋子人群发病风险高。
脚趾畸形:拇趾向外侧偏斜,超过正常生理角度,一般正常拇趾与第二趾的夹角约为15°-20°,而拇外翻患者该角度会增大,严重时拇趾可能会覆盖或挤压第二趾。例如,部分患者拇趾的跖趾关节向内侧突出,形成一个明显的骨赘,外观上能看到脚部有明显的变形,影响脚部的美观。
脚部皮肤改变:由于拇趾的异常偏斜,与鞋子等摩擦增加,局部皮肤可能会出现增厚、红肿、疼痛等情况。长期摩擦还可能导致皮肤出现溃疡等问题,尤其是在鞋头较窄、鞋子不合适的情况下,这种皮肤改变会更加明显。比如,穿着过紧的鞋子时,拇外翻部位与鞋子不断摩擦,局部皮肤会逐渐增厚,若不及时纠正,可能进一步发展为红肿、疼痛,甚至破溃。
症状表现方面
疼痛:早期可能仅在长时间行走或站立后出现拇囊炎处的疼痛,随着病情进展,疼痛会逐渐加重,可影响日常的行走活动。疼痛的程度因人而异,部分患者在休息时也可能感到疼痛。例如,一些患者在行走几百米后就会感觉到拇外翻部位明显疼痛,需要休息才能缓解;而病情较重的患者,即使是站立时也会有明显的疼痛感。
活动受限:拇趾的畸形会导致脚部的正常活动受到影响,患者行走时可能会出现步态异常,比如行走不稳等情况。因为拇趾的偏斜使得脚部的受力分布发生改变,患者为了适应这种异常,行走姿势会不自觉地调整,进而影响行走的稳定性和灵活性。
不同人群的特点
女性:相较于男性,女性更易患拇外翻,这与女性常穿高跟鞋、尖头鞋等因素有关。高跟鞋会使前足受到过度的挤压,尤其是鞋头较窄的高跟鞋,会进一步加重拇趾的外偏,长期穿着这类鞋子容易引发拇外翻。例如,很多年轻女性由于工作或社交需要经常穿着高跟鞋,长期下来增加了拇外翻的发病风险。
中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足部的肌肉、韧带等组织会发生退行性改变,足部的稳定性下降,更容易出现拇外翻。同时,中老年人可能本身存在一些足部的基础问题,如扁平足等,也会增加拇外翻的发生几率。比如,一位患有扁平足的中老年女性,由于足部力学结构异常,拇外翻的发生风险相对较高。
有特定生活方式人群:长期从事需要频繁行走、站立工作的人群,如教师、售货员等,脚部承受的压力较大,拇外翻的发病风险也相对较高。另外,喜欢穿不合适鞋子的人群,如经常穿不合脚的小码鞋的人,也容易患上拇外翻。例如,一位每天需要站立工作8小时以上的售货员,由于脚部长期受到较大压力,拇外翻的发生率比一般人群要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