拇外翻的发生受多种因素影响,遗传因素使其有家族倾向性;鞋子因素中鞋跟过高、鞋头过窄会增加风险;足部结构异常如第一跖骨内翻、足内在肌和外在肌失衡易引发;年龄方面随年龄增长发生率升高,性别上女性高于男性;某些全身性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等也与之相关。
鞋子因素
鞋跟过高:长期穿着鞋跟过高的鞋子,会使足部的重心向前移,脚趾受到前掌的挤压,尤其是大脚趾部位。高跟鞋会改变足部的正常生物力学结构,增加了拇趾向外偏移的压力,久而久之容易导致拇外翻。比如,女性长期穿着8厘米以上的高跟鞋,足部承受的异常压力会明显增加,拇外翻的发生几率会显著上升。
鞋头过窄:鞋头过窄的鞋子会限制脚趾的活动空间,使得大脚趾被迫与其他脚趾相互挤压,进而逐渐向外偏移形成拇外翻。像一些尖头的高跟鞋或者过紧的平底鞋,都可能因为鞋头空间不足,对大脚趾造成不良影响。例如,经常穿窄头鞋的人群,大脚趾受到的挤压更为严重,拇外翻的发病风险会大大提高。
足部结构异常
第一跖骨内翻:第一跖骨内翻是导致拇外翻的一个重要解剖因素。正常情况下,第一跖骨与其他跖骨保持一定的角度关系,当第一跖骨出现内翻时,会使大脚趾的受力分布发生改变,大脚趾受到的压力增加,从而逐渐向外偏移形成拇外翻。这种足部结构的异常可能是先天性的,也可能是由于长期的力学因素导致的。例如,一些人天生第一跖骨的形态就存在内翻的情况,随着年龄增长或活动量增加,拇外翻的症状可能会逐渐显现。
足内在肌和外在肌失衡:足部的内在肌和外在肌对维持足部的正常形态和功能起着重要作用。如果这些肌肉出现失衡,比如拇内收肌紧张等情况,会牵拉大脚趾使其向外偏移。足内在肌和外在肌的失衡可能与长期的不良姿势、过度使用足部等因素有关。例如,长期站立或行走、经常进行剧烈运动等,都可能导致足部肌肉的失衡,进而增加拇外翻的发生风险。
年龄与性别因素
年龄:随着年龄的增长,足部的关节、韧带等组织会逐渐发生退变。老年人的足部组织弹性下降,关节灵活性降低,更容易出现拇外翻。例如,老年人由于关节软骨磨损等原因,足部的稳定性变差,拇外翻的发生率相对较高。
性别:一般来说,女性患拇外翻的几率高于男性。这与女性的足部生理结构以及穿着习惯有关。女性的足部通常相对较窄,且更常穿着高跟鞋、窄头鞋等不利于足部健康的鞋子,这些因素综合起来使得女性更容易发生拇外翻。例如,在相同的生活环境和活动情况下,女性出现拇外翻的比例明显高于男性。
疾病因素
某些全身性疾病:一些全身性疾病也可能与拇外翻的发生有关。例如,类风湿关节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会累及足部关节,导致关节炎症、破坏,进而影响足部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增加拇外翻的发生风险。患有类风湿关节炎的患者,足部关节受到炎症的侵袭,关节的稳定性和正常形态受到破坏,容易出现拇外翻等足部畸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