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厌食症是指儿童较长时间出现食欲减退或消失、食量减少的常见病症多见于1-6岁儿童其病因有喂养不当、微量元素缺乏、消化系统疾病、心理因素等临床表现为食量减少及伴随面色少华等表现长期厌食影响生长发育诊断需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进行鉴别诊断需与其他器质性疾病区分治疗包括非药物干预如调整饮食、营造良好进食环境、增加活动量及病因治疗特殊人群需家长密切关注进食情况观察生长指标优先非药物方式改善厌食避免过早依赖药物干预。
一、定义
小儿厌食症是指儿童较长时间出现食欲减退或消失、食量减少的一种常见病症,多见于1-6岁儿童,是儿科常见的临床问题。
二、病因
1.喂养不当:如过早添加辅食种类不当、进食无规律、强迫进食等,可导致小儿胃肠功能紊乱,引起厌食。
2.微量元素缺乏:锌缺乏较为常见,锌参与体内多种酶的合成,缺乏时可影响味觉素的合成,导致味觉减退、食欲下降。
3.消化系统疾病:如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慢性肠炎等,可因疾病本身引起消化功能异常,出现厌食症状。
4.心理因素:环境改变、过度紧张、焦虑等情绪可影响神经调节功能,导致食欲减退,例如更换caregivers、入学适应不良等情况。
三、临床表现
1.食量减少:长期食欲低下,食量明显少于同龄正常儿童,对食物缺乏兴趣。
2.伴随表现:可能伴有面色少华、形体偏瘦、精神欠佳等表现,长期厌食可影响儿童生长发育,导致身高、体重增长缓慢,低于同龄儿童正常水平。
四、诊断
1.病史采集:详细询问儿童的喂养史、疾病史、生长发育情况及心理社会因素等。
2.体格检查:重点检查儿童的营养状况、消化系统体征等,评估有无器质性疾病的体征。
3.实验室检查:可检测血常规、微量元素(如锌、铁等)、肝肾功能等,以排除贫血、微量元素缺乏及肝肾功能异常等情况。
五、鉴别诊断
需与其他可引起厌食的器质性疾病相鉴别,如慢性肝炎、结核病、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等,通过相应的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进行排除。
六、治疗原则
1.非药物干预
调整饮食:提供多样化、营养均衡的食物,避免食用过多零食、甜食,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定时进餐。
营造良好进食环境:避免在进食时训斥儿童,创造轻松愉快的进食氛围。
增加活动量:适当增加儿童的户外活动,促进胃肠蠕动,增加食欲。
2.病因治疗:若由微量元素缺乏引起,可针对性补充相应的微量元素;若由消化系统疾病引起,需积极治疗原发疾病。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小儿处于生长发育关键阶段,厌食可能影响营养摄入进而影响生长。家长需密切关注儿童的进食情况,避免因强迫进食加重儿童的抵触情绪。同时,要注意观察儿童的生长指标(如身高、体重),若出现明显异常需及时就医评估,优先选择非药物方式改善厌食状况,避免过早依赖药物干预,尤其需谨慎使用可能对低龄儿童产生不良影响的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