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惊厥多见于6个月至5岁儿童常因上呼吸道感染等感染性疾病致体温快速升高时发作呈全身性抽搐等发作后多能较快恢复,非典型者发作形式异常、持续时间超15分钟、复发频繁且体温较低时可发作,儿童护理需惊厥时侧卧保呼吸道通畅、发热时密切监测体温及时物理降温、记录情况,有高热惊厥病史者备药遵医嘱并关注精神状态等。
一、典型高温惊厥表现
1.发病年龄与诱因:多见于6个月至5岁儿童,常因上呼吸道感染等感染性疾病致体温快速升高时发作,一般在体温骤升阶段(多在38.5℃~40℃及以上)出现,性别差异在此阶段无明显特异性影响,主要与儿童自身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及感染引发的体温波动相关。
2.发作时躯体表现:发作时呈全身性抽搐,表现为四肢强直性抽动或阵挛性抽动,意识突然丧失,双眼可上翻或凝视,牙关紧闭,口周可能出现发青情况,持续时间通常较短,多在1分钟至15分钟内,此阶段儿童因神经系统调节能力弱,易受体温变化影响出现此类全身性肌肉运动异常。
3.发作后恢复情况:发作后患儿意识多能较快恢复,一般无神经系统异常体征,发作停止后儿童可逐渐恢复至发作前状态,这是因为典型高温惊厥多为良性过程,对神经系统损伤相对较小,但需密切观察后续体温及神经系统表现。
二、非典型高温惊厥表现
1.发作形式异常:发作形式不典型,可能为局限性抽搐,如单侧肢体抽动等,与典型高温惊厥的全身性发作不同,此情况可能与儿童个体神经系统发育的细微差异或特殊病因相关,如存在神经系统基础疾病等情况时易出现。
2.持续时间较长:持续时间超过15分钟,相较于典型高温惊厥,非典型者抽搐持续时间更长,对儿童身体的影响相对更显著,需更及时关注与处理,因为长时间抽搐可能导致机体氧耗增加等不良后果。
3.复发频繁性:复发频繁,24小时内多次发作,提示患儿可能存在更复杂的病理生理机制,如体温调节失衡严重或神经系统对发热刺激的反应异常强烈等,需进一步排查潜在病因。
4.体温相关特点:体温未达到高热程度也可发作,即体温可能在相对较低水平时就出现惊厥发作,这与典型高温惊厥多在高热时发作不同,此类情况需考虑患儿可能存在先天性体温调节异常或其他特殊的神经系统易感性因素。
三、特殊人群(儿童)护理注意事项
儿童是高温惊厥的主要发病人群,在护理方面需特别注意:当发生惊厥时,应立即将患儿侧卧,以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呕吐物窒息,这是基于儿科安全护理原则,防止因呕吐导致气道堵塞;发热时要密切监测体温变化,及时采取降温措施,如用温水擦拭额头、颈部、腋窝等大血管丰富部位进行物理降温,优先采用非药物干预方式控制体温,因为低龄儿童使用药物降温需谨慎,物理降温相对更安全,同时要记录体温变化情况,对于有高热惊厥病史的儿童,家中可常备退热药物,但使用前需咨询医生,且重点关注儿童在发热及惊厥发作时的精神状态、抽搐持续时间等情况,若频繁发作或发作后精神萎靡等需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