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性惊厥是儿童时期常见与发热相关的惊厥性疾病主要发生于特定年龄段表现为发热初期等出现惊厥发作且排除其他病因发作形式多为全身强直性或阵挛性持续短发病机制与年龄大脑发育不完善、遗传易感性有关临床表现发作时意识丧失等持续不超15分钟发作后意识可迅速恢复诊断需依病史结合检查排除其他疾病鉴别需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等区分治疗发作时保持呼吸道通畅惊厥长需就医发热时积极控温优先物理降温预后多数良好6岁后极少再发少数可转癫痫预防有家族史儿童发热初期控温增强体质特殊人群小婴儿少见发生需谨慎评估有神经系统基础疾病患儿处理更积极。
一、定义与基本特征
热性惊厥是儿童时期常见的与发热相关的惊厥性疾病,主要发生于6月龄至5岁儿童,表现为发热初期或体温快速上升时出现惊厥发作,且排除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及其他明确引发惊厥的病因,既往无无热惊厥史。其发作形式多为全身强直性或阵挛性,持续时间通常较短,多数在数分钟内缓解。
二、发病机制相关因素
1.年龄因素:6月龄至5岁儿童大脑发育尚不完善,血脑屏障功能相对薄弱、神经元兴奋性较高,在发热等刺激下易诱发异常放电导致惊厥。
2.遗传因素:部分患儿存在遗传易感性,家族中有热性惊厥病史的儿童发病风险较高,研究提示某些基因变异可能与该病发生相关。
三、临床表现细节
1.发作时表现:突然出现意识丧失、双眼上翻或凝视、牙关紧闭、四肢强直性或阵挛性抽动,持续时间一般不超过15分钟。
2.发作后表现:惊厥停止后意识多可迅速恢复,精神状态短时间内逐渐恢复正常,一般无神经系统阳性体征,部分患儿可能有短暂乏力。
四、诊断与鉴别要点
1.诊断依据:基于发热初期或体温快速上升期出现惊厥、既往无热惊厥史等病史,结合临床表现,需通过血常规、血生化、脑电图、头颅影像学等检查排除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癫痫、代谢性疾病(如低血糖、低血钙)等其他引发惊厥的疾病。
2.鉴别诊断:需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伴发热、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等,脑脊液检查可鉴别)、癫痫(无发热诱因,脑电图有特异性改变)、代谢性疾病(血生化检查可明确)等区分。
五、治疗原则要点
1.发作时处理:保持患儿呼吸道通畅,将头偏向一侧以防呕吐物窒息;惊厥时间较长时需及时就医,可能给予止惊药物,但药物使用由专业人员判断。
2.发热处理:积极控制体温,优先采用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必要时使用合适退热药物,遵循儿童用药相关原则,优先非药物干预。
六、预后与预防方向
1.预后情况:多数患儿预后良好,6岁后极少再发,一般不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少数可能转变为癫痫,需长期随访观察。
2.预防措施:有家族史儿童发热初期积极控制体温,可早期使用退热药物预防惊厥;平时增强儿童体质,减少呼吸道感染等发热性疾病发生。
七、特殊人群关注
1.年龄较小患儿:6月龄以内婴儿少见热性惊厥,一旦发生需谨慎评估,因病情变化较快,需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并及时就医。
2.有神经系统基础疾病患儿:此类患儿惊厥发作可能更复杂,处理需更积极全面评估病情,密切监测以保障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