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处理包含现场急救确保安全并对骨折部位制动固定,医疗评估通过影像学明确骨折情况及全身状况排查合并损伤,治疗分保守(适用于移位不明显用外固定等)和手术(移位明显等需手术复位内固定),康复护理包括循序渐进功能锻炼、保证营养摄入及预防深静脉血栓、压疮等并发症,儿童骨折复位固定需谨慎且家长协助监督锻炼,老年人骨折要抗骨质疏松及安全康复,妊娠期女性骨折处理需慎选检查并保母婴营养均衡。
一、现场急救
1.确保安全:迅速将骨折患者转移至无危险的环境,避免继续受外力冲击,如避免拖拽受伤肢体等。2.制动固定:使用合适的夹板、绷带等对骨折部位进行临时固定,固定范围应涵盖骨折部位上下的关节,固定时需保证松紧适宜,以不影响血液循环为宜,例如上肢骨折可利用木板等进行固定,固定后需密切观察肢体远端的血运及感觉情况。
二、医疗评估
1.影像学检查:通过X线、CT等影像学手段明确骨折的具体部位(如四肢骨、脊柱等)、骨折类型(如横形骨折、斜形骨折等)以及骨折端的移位状况。2.全身状况评估:全面检查患者生命体征,如心率、血压、呼吸等,同时排查是否存在其他合并损伤,像颅脑、胸腔或腹腔脏器的损伤等,以便制定综合的治疗方案。
三、治疗方式
1.保守治疗:适用于骨折移位不明显等情况,采用石膏、支具等进行外固定,同时配合有助于骨折愈合的药物(遵循循证医学选择),例如对于儿童青枝骨折等可通过外固定配合营养支持促进恢复,但需依据患者个体情况确定具体方案。2.手术治疗:针对骨折移位明显、开放性骨折等情形,需进行手术复位并使用内固定材料(如钢板、螺钉等)固定,手术方案需根据骨折的具体情况由专业医生制定。
四、康复护理
1.功能锻炼:在医生指导下逐步开展康复训练,早期进行肌肉等长收缩等非负重的练习,后期根据骨折愈合程度增加关节活动度及负重训练,功能锻炼要循序渐进,避免因过度活动影响骨折愈合,不同恢复阶段的锻炼强度需合理调整。2.营养支持:保证患者摄入富含蛋白质(如肉类、蛋类)、钙(如奶制品、豆制品)、维生素(如新鲜蔬菜、水果)等营养物质的饮食,以促进骨折愈合,不同年龄(儿童、老年人等)、性别患者的营养需求有差异,需针对性调整饮食,例如老年人需注重补钙及蛋白质摄入以应对骨质疏松。3.并发症预防: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鼓励患者早期活动,必要时在严格掌握指征下可考虑使用抗凝药物(但需谨慎);预防压疮,定时为患者翻身、按摩受压部位,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骨折愈合能力较强,但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复位及固定需特别谨慎,避免影响骨骼正常发育,康复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儿童配合度及恢复情况,家长需协助监督功能锻炼,确保锻炼方式符合儿童生长特点。2.老年人:老年人骨折常合并骨质疏松,治疗时需考虑抗骨质疏松措施,手术风险相对较高,术后康复要格外注重安全,防止再次跌倒等意外,康复训练需缓慢进行,定期监测骨密度等指标,根据骨密度情况调整康复方案及营养补充。3.妊娠期女性:骨折处理要谨慎,尽量减少X线等可能对胎儿有影响的检查,治疗方案需综合考量胎儿安全,康复过程中要保证营养均衡以满足母婴需求,例如增加富含钙和蛋白质的食物摄入,同时密切监测胎儿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