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栓症是因遗传性或获得性因素致机体凝血抗凝、纤溶机制失衡,使血栓形成风险增加的病理状态,孕期易引发静脉血栓栓塞症威胁母婴健康。怀孕导致易栓症的原因包括生理性高凝状态(凝血因子升高、抗凝血因子降低)、静脉血流缓慢(子宫压迫及活动减少所致)、血管内皮损伤(孕期生理过程及并发症引起)、遗传因素(如抗凝血酶等缺乏症)以及其他因素(年龄、肥胖等)。特殊人群如高龄、肥胖、有血栓病史、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孕妇,分别需密切监测、控制体重与运动、进行预防性抗凝治疗并监测、积极治疗原发病并遵医嘱用药以降低易栓症风险。
一、易栓症概述
易栓症是指由于遗传性或获得性因素引起的机体凝血-抗凝、纤溶机制失衡,导致血栓形成风险增加的一种病理状态。在孕期,易栓症的发生可能导致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和肺血栓栓塞症(PTE),严重威胁孕产妇和胎儿的健康。
二、怀孕导致易栓症的原因
1.生理性高凝状态
怀孕后,孕妇体内的凝血系统会发生一系列生理变化,以减少分娩时的出血风险。这些变化包括凝血因子水平升高,如凝血因子Ⅶ、Ⅷ、Ⅹ等;同时,抗凝血因子水平相对降低,如蛋白S活性下降。这种生理性的高凝状态使得孕妇的血液更容易凝固,从而增加了血栓形成的风险。
2.静脉血流缓慢
随着孕周的增加,增大的子宫会压迫下腔静脉和髂静脉,导致下肢静脉回流受阻,血流速度减慢。此外,孕期活动减少、卧床时间增加等因素也会进一步加重静脉血流缓慢的情况。血流缓慢会使血液中的血小板和凝血因子更容易在血管壁沉积,形成血栓。
3.血管内皮损伤
孕期的一些生理过程,如胎盘形成、分娩等,可能会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受损。血管内皮细胞具有抗凝和调节血管张力的作用,损伤后会暴露内皮下的胶原纤维,激活凝血系统,促进血栓形成。另外,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子痫前期等并发症也会加重血管内皮损伤,增加易栓症的发生风险。
4.遗传因素
某些遗传性易栓症,如抗凝血酶缺乏症、蛋白C缺乏症、蛋白S缺乏症等,会使孕妇本身就具有较高的血栓形成倾向。如果孕妇携带这些遗传缺陷基因,怀孕后发生易栓症的风险会显著增加。
5.其他因素
孕妇的年龄、肥胖、多胎妊娠、既往有血栓病史、长期吸烟、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因素也会增加孕期易栓症的发生风险。年龄较大的孕妇身体机能下降,代谢能力减弱,更容易出现凝血功能异常;肥胖孕妇体内脂肪组织增多,会影响血液循环和代谢,增加血栓形成的可能性;多胎妊娠会使孕妇的身体负担加重,进一步加剧生理性高凝状态。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高龄孕妇:年龄超过35岁的孕妇发生易栓症的风险相对较高,在孕期应更加密切地监测凝血功能和下肢血管情况。建议适当增加活动量,避免长时间卧床或久坐,休息时可适当抬高下肢,促进血液回流。
2.肥胖孕妇:肥胖孕妇应合理控制体重增长,调整饮食结构,减少高脂肪、高糖食物的摄入,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同时,要进行适量的运动,如散步、孕妇瑜伽等,以改善血液循环。
3.有血栓病史的孕妇:既往有血栓病史的孕妇在怀孕前应咨询医生,进行全面的评估和风险评估。孕期可能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预防性抗凝治疗,同时密切监测凝血指标和胎儿发育情况。
4.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孕妇: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抗磷脂综合征等会增加易栓症的发生风险。这类孕妇在孕期需要积极治疗原发病,定期进行相关检查,遵医嘱使用药物,以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