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视与远视均为屈光不正,光学原理分别是平行光线聚焦在视网膜前(近视)和后(远视);症状上近视远视力下降近视力正常,远视轻中度可能正常,中高度均下降且易视疲劳;发病因素近视与遗传、近距离用眼等有关,青少年高发,远视有先天性等因素,儿童生理性常见;矫正干预上近视可戴镜、手术,增户外活动防,远视轻无症可不矫,中高及有症状戴凸透镜,儿童远视性弱视需训练。
一、定义与光学原理差异
近视:是一种屈光不正,当眼在调节放松状态下,平行光线进入眼内,聚焦在视网膜之前,导致视网膜上不能形成清晰的像。其光学原理是眼球的前后径过长(轴性近视),或者角膜和晶状体的曲率过大(屈光性近视),使得光线提前聚焦。例如,青少年若长期近距离用眼,如长时间看手机、电脑等,可能会引发轴性近视,因为眼轴会随着用眼习惯的影响而逐渐变长。
远视:也是屈光不正的一种类型,眼在调节放松状态下,平行光线进入眼内,聚焦在视网膜之后。主要是由于眼球的前后径过短(轴性远视),或者角膜和晶状体的曲率过小(屈光性远视),致使光线聚焦在视网膜后方。儿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眼轴较短,大多存在生理性远视,随着年龄增长,眼轴逐渐变长,生理性远视会逐渐降低。
二、症状表现不同
近视:主要症状是远视力下降,即看远处的物体模糊不清,但近视力一般正常。患者可能会出现眯眼、频繁揉眼等表现,因为眯眼可以减少进入眼内的散光线,暂时提高视力。长期近视不矫正还可能导致眼轴进一步延长,引发眼底病变等,影响视觉质量。例如,学生如果近视,在课堂上看黑板会比较吃力,需要凑近才能看清。
远视:轻度远视的人可能近视力和远视力都可正常,但中高度远视患者远视力和近视力都会下降。由于需要不断调节眼睛来聚焦,容易出现视疲劳,表现为眼睛酸胀、疼痛、干涩,还可能伴有头痛等症状,尤其在阅读等近距离用眼时更为明显。比如,一些学龄前儿童有中度远视,在长时间看书后会出现烦躁、哭闹,因为用眼容易疲劳。
三、发病因素及人群差异
近视: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遗传因素是重要原因之一,如果父母双方都是高度近视,子女患近视的概率相对较高。环境因素中,长时间的近距离用眼、缺乏户外活动等是主要诱因。现在青少年近视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与学业负担重、电子设备普及等密切相关。例如,一些经常沉迷于网络游戏、每天长时间面对电子屏幕的青少年,近视发生风险明显增加。
远视:先天性因素如眼球发育不良等可能导致轴性远视。在人群分布上,儿童生理性远视较为常见,随着年龄增长会逐渐降低。而病理性远视可能在任何年龄段出现,比如眼部疾病、外伤等原因导致眼球结构改变引起远视。老年人群中,由于晶状体弹性减弱,也可能出现远视,称为老视,这是一种生理现象,但也属于远视的范畴,表现为看近物困难,需要佩戴老花镜。
四、矫正与干预措施差异
近视:矫正方法主要有佩戴框架眼镜、角膜接触镜(隐形眼镜)等。近年来,角膜屈光手术(如准分子激光手术、飞秒激光手术等)也可用于矫正近视,但有一定的适应证和禁忌证,需要经过严格的术前检查。此外,增加户外活动时间是预防和控制近视进展的有效非药物干预措施,研究表明,每天2小时以上的户外活动可以显著降低近视的发生风险。比如,学校和家长应鼓励孩子多参加户外活动,减少近距离用眼时间。
远视:轻度远视如果没有症状一般不需要矫正,但需要定期检查。中高度远视或出现视疲劳等症状时需要佩戴凸透镜矫正。对于儿童远视,需要密切观察其视力发育情况,如果存在远视性弱视,需要进行弱视训练等干预措施。例如,发现儿童有远视性弱视时,要按照医生的指导进行规范的弱视治疗,如遮盖疗法等,促进视力的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