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虚是中医术语指多种因素致脾脏功能失调影响运化等的病理状态,常见消化系统有食欲不振、腹胀、大便异常等表现,全身有疲倦乏力、形体消瘦或虚胖等,分型有脾气虚、脾阳虚、脾虚气陷、脾不统血等且各有特点,不同人群儿童与饮食不节等相关、成年人与劳累等相关、老年人脏腑衰退易出现,非药物干预包括饮食调理、生活方式调整及儿童合理喂养等注意事项。
一、脾虚的中医定义及基本内涵
脾虚是中医术语,指因多种因素导致脾脏功能失调,影响其正常的运化(包括对食物的消化吸收及水液代谢等)、升清(将水谷精微上输心肺等)、统血(固摄血液)等功能的病理状态。从中医脏腑理论出发,脾与胃相表里,共同完成人体对营养物质的摄取和运化过程,当脾的功能受损,就会出现一系列相关病症表现。
二、脾虚的常见表现
(一)消化系统相关表现
1.食欲不振:脾胃功能减弱,受纳和运化食物的能力下降,导致患者自觉食量减少,对食物缺乏兴趣。
2.腹胀:食物运化不畅,在胃肠内停留时间延长,产生胀气感,出现腹部胀满不适。
3.大便异常:多表现为大便溏稀,质地稀薄不成形,这是因为脾的运化水湿功能失常,水湿下注肠道所致;部分患者也可能出现便秘情况,但多是因脾虚推动无力引起。
(二)全身状态表现
1.疲倦乏力:脾主肌肉四肢,脾虚则气血生化不足,不能充分滋养肌肉四肢,患者常感身体疲惫,缺乏力气,活动耐力下降。
2.形体消瘦或虚胖:脾气虚时,运化无力,营养物质吸收不良,可导致形体消瘦;而脾阳虚者,水湿代谢障碍,水湿内停,可能出现虚胖,尤其是肢体浮肿等表现。
三、脾虚的分型及特点
(一)脾气虚
主要表现为气短懒言、神疲乏力,食量较正常明显减少,腹胀在进食后加重,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缓弱。多因饮食不节、劳累过度等损伤脾气所致。
(二)脾阳虚
除脾气虚的相关表现外,还伴有畏寒肢冷、腹痛喜温喜按等寒象,遇寒症状加重,舌淡胖有齿痕,苔白滑,脉沉迟无力。多由脾气虚进一步发展,或过食生冷等损伤脾阳引起。
(三)脾虚气陷
除有脾气虚的表现外,还可见脘腹坠胀感,尤其在久站、劳累后加重,或有脏器脱垂,如胃下垂、子宫脱垂等,舌淡苔白,脉弱。多因脾气虚进一步发展,升举无力所致。
(四)脾不统血
除脾气虚表现外,有各种出血症状,如便血、尿血、女性月经过多、崩漏等,血色淡暗,同时伴有气短、乏力、面色萎黄等,舌淡,脉细弱。多因脾虚不能统摄血液导致。
四、不同人群脾虚的相关因素及特点
(一)儿童
儿童脾虚多与饮食不节相关,如过度喂养、嗜食生冷油腻食物等,影响脾胃正常运化功能;且儿童脾胃功能发育尚不完善,若护理不当,易因外邪侵袭或饮食问题出现脾虚,常表现为食欲不振、面色萎黄、形体消瘦、大便不调等。
(二)成年人
成年人脾虚可能与长期劳累、精神压力大、饮食不规律(如暴饮暴食、饥饱无常)、长期熬夜等因素有关。长期处于高压状态会影响脾胃气机,饮食不规律则直接损伤脾胃,进而导致脾虚,出现上述消化系统及全身状态的相关表现。
(三)老年人
老年人脏腑功能衰退,脾胃功能也逐渐减弱,加之可能存在慢性基础疾病等情况,更容易出现脾虚。常表现为消化功能差、乏力、便溏等,且病情相对缠绵难愈,恢复较慢。
五、脾虚的非药物干预要点
(一)饮食调理
适宜食用具有健脾作用的食物,如山药、薏米、芡实、南瓜等。饮食应规律,定时定量,避免食用生冷、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以防加重脾胃负担。
(二)生活方式调整
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保证充足睡眠;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有助于促进脾胃运化功能,但要注意避免过度劳累。
(三)儿童特殊注意事项
儿童脾虚需注重合理喂养,遵循“乳食有节”原则,避免过度喂养,选择易消化的食物,同时注意腹部保暖,减少外邪侵袭脾胃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