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可引发多种并发症,包括开放性骨折易致伤口感染且与清创时间、污染程度相关,骨髓炎分急慢性且影响骨折愈合及肢体功能;四肢骨折易致血管损伤引发肢体血液循环障碍;不同部位骨折易致相应神经损伤;长骨骨折后易发生脂肪栓塞综合征;前臂和小腿骨折易致骨筋膜室综合征;长期卧床骨折患者易生压疮、坠积性肺炎、泌尿系统感染;骨折长期固定易致关节僵硬;关节内骨折易致创伤性关节炎;股骨头、腕舟骨等部位骨折易致缺血性骨坏死。
一、感染
1.伤口感染:多发生于开放性骨折,若受伤后清创不彻底或伤口污染严重,细菌易在局部繁殖引发感染,表现为伤口红肿、疼痛、渗液等,严重时可出现发热等全身症状。研究显示,开放性骨折伤口感染率与受伤至清创时间、污染程度密切相关,受伤后6小时内彻底清创可显著降低感染风险。
2.骨髓炎:为骨组织的感染性疾病,常由骨折端细菌感染扩散所致,可分为急性和慢性骨髓炎。急性骨髓炎起病急,有高热、局部红肿热痛等表现;慢性骨髓炎则反复出现流脓、窦道形成等,严重影响骨折愈合及肢体功能。
二、血管损伤
多见于四肢骨折,如肱骨髁上骨折易损伤肱动脉,导致远端肢体缺血;股骨髁上骨折可能损伤腘动脉等。血管损伤可引起肢体血液循环障碍,出现皮肤苍白、温度降低、脉搏减弱或消失等表现,若未及时处理,可导致肢体坏死等严重后果。
三、神经损伤
不同部位骨折易损伤相应神经,例如腓骨颈骨折常损伤腓总神经,导致足下垂、足背感觉障碍;脊柱骨折可能损伤脊髓或神经根,引起肢体运动、感觉功能障碍等。神经损伤的程度和恢复情况与损伤的性质(如挫伤、断裂等)及治疗时机密切相关。
四、脂肪栓塞综合征
多发生于长骨骨折后,尤其是股骨干骨折等,骨折处骨髓内脂肪滴进入破裂的静脉窦,随血液循环到达肺、脑等部位引起栓塞。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发绀、神志障碍等,严重时可危及生命,胸部X线或CT检查可见肺部浸润影等特征性表现。
五、骨筋膜室综合征
常见于前臂和小腿骨折,由于骨折部位出血、肿胀或外固定过紧等原因,导致骨筋膜室内压力增高,压迫室内的肌肉和神经,引起缺血、坏死。早期表现为患肢剧烈疼痛、进行性加重,伴皮肤苍白、感觉异常、脉搏减弱等,若不及时减压,可造成不可逆的肌肉挛缩和神经损伤。
六、压疮
长期卧床的骨折患者易发生压疮,好发于骶尾部、足跟、髋部等骨突部位。因局部皮肤长期受压,血液循环障碍,导致皮肤及皮下组织缺血坏死。老年人、营养状况差的患者更易发生压疮,需定期翻身、保持皮肤清洁干燥以预防。
七、坠积性肺炎
多见于老年骨折长期卧床者,由于长期卧床,呼吸道分泌物不易咳出,易导致肺部感染。表现为咳嗽、咳痰、发热等,胸部影像学检查可见肺部炎症影。加强翻身、拍背、鼓励患者深呼吸和咳嗽是预防坠积性肺炎的重要措施。
八、泌尿系统感染
长期卧床的骨折患者因排尿不畅、尿液潴留,易引发泌尿系统感染。女性患者由于尿道短,感染风险相对更高。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尿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增多等,需鼓励患者多饮水、保持会阴部清洁以降低感染风险。
九、关节僵硬
骨折后长期固定,关节周围组织发生粘连、挛缩,导致关节活动受限。儿童骨折后关节僵硬恢复相对较好,但老年人因关节退变等因素恢复较慢。早期进行适度的关节功能锻炼是预防关节僵硬的关键。
十、创伤性关节炎
多发生于关节内骨折,若骨折复位不良、关节面不平整,骨折愈合后关节长期磨损,可引起创伤性关节炎。表现为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等,严重影响关节功能,X线检查可见关节间隙变窄、骨质增生等改变。
十一、缺血性骨坏死
常见于股骨头、腕舟骨等部位的骨折。例如股骨头骨折后,供应股骨头的血管受损,导致股骨头缺血坏死;腕舟骨骨折后近侧段血供易受阻,也可发生缺血性坏死。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对改善预后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