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视有一定遗传倾向,但环境因素也很重要。遗传方面有基因层面及多基因累加效应;环境因素包括用眼习惯、户外活动、营养因素等;不同人群如儿童青少年、成年人、特殊人群在近视遗传及防控上各有特点,儿童青少年要密切关注、培养良好习惯等,成年人也需注意用眼健康,特殊人群要重视孕期营养等为胎儿护眼及控制基础疾病关注眼睛健康。
一、遗传因素对近视的影响机制
1.基因层面:研究表明,多个与近视相关的基因位点被发现。例如,一些编码眼部结构蛋白、参与眼球发育调控等功能的基因发生突变或变异时,会增加个体患近视的遗传易感性。若父母双方均为高度近视(一般指近视度数大于等于600度),子女患高度近视的概率相对较高。这是因为高度近视相关的致病基因可能通过父母的生殖细胞传递给子代,使得子代在眼球发育过程中更容易出现异常,从而增加近视发生的风险。
2.多基因累加效应:近视是由多基因共同作用导致的复杂性状疾病,不是单一基因决定的。多个与近视相关的基因位点会产生累加效应。当个体携带的与近视相关的易感基因数量较多时,其发生近视的可能性比携带较少相关基因的个体更高。并且,这些基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近视的发生和发展程度。
二、环境因素的重要作用
1.用眼习惯:即使有遗传易感性,如果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近视的发生风险。例如,长时间近距离用眼(如长时间看手机、电脑、平板等电子屏幕,或长时间看书、写作业且距离过近)会使眼睛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加速眼轴的延长,增加近视发生概率。而保持正确的读写姿势,每隔一段时间进行远眺放松眼睛等良好用眼习惯有助于延缓近视的发展。不同年龄段的孩子用眼习惯不同,学龄前儿童需要家长引导减少电子设备使用时间,学龄儿童则需要学校和家长共同监督其用眼距离和时长。
2.户外活动:充足的户外活动时间对预防近视有重要作用。研究发现,每天户外活动2小时以上的孩子,患近视的风险明显低于户外活动时间不足的孩子。户外活动时,孩子能接触到自然光线,自然光线中的特定波长光线有助于促进视网膜分泌多巴胺,多巴胺可以抑制眼轴的过度伸长,从而起到预防近视的作用。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户外活动需求有所差异,婴幼儿时期可在安全的户外环境中适当活动,随着年龄增长,学龄儿童等应保证每天足够的户外活动时长。
3.营养因素:合理的营养摄入对眼睛发育也很关键。例如,缺乏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E以及锌、硒等微量元素时,可能会影响眼睛的正常生理功能,增加近视发生的可能性。而均衡的饮食,保证摄入富含这些营养物质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坚果、鱼类等,有助于维持眼睛的健康状态,降低近视发生风险。不同年龄的人群营养需求不同,儿童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更需要保证营养均衡。
三、不同人群的近视遗传及防控特点
1.儿童青少年:儿童青少年时期是近视高发阶段,若父母有近视,儿童青少年更应密切关注视力变化。家长要定期带孩子进行视力检查,以便早期发现近视并采取干预措施。同时,培养孩子良好的用眼习惯和增加户外活动时间是预防儿童青少年近视的重要手段。对于已经出现近视的儿童青少年,需要根据近视度数等情况合理选择矫正方式,如佩戴合适的框架眼镜等,但要注意正确佩戴和定期更换眼镜。
2.成年人:成年人的近视相对稳定,但如果有高度近视家族史,仍需注意用眼健康。长期过度用眼等也可能导致近视度数进一步变化。成年人若因工作等原因需要长时间用眼,也应注意合理安排用眼时间,适当休息眼睛,保持良好的用眼环境等。
3.特殊人群:对于有遗传近视家族史的孕妇,在孕期应注意自身的营养摄入,保证胎儿在眼球发育阶段能获得充足的营养物质,为胎儿的眼睛正常发育提供良好的宫内环境。而对于患有某些全身性疾病可能影响眼睛发育进而增加近视风险的人群,如患有糖尿病等疾病的个体,需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同时关注眼睛的健康状况,定期进行眼部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出现的视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