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期水肿分生理性、病理性及生活方式相关因素导致,特殊人群风险更高。生理性水肿多局限于下肢,休息可缓解,以生活方式调整为主;病理性水肿多伴有其他症状,需针对原发病治疗。诊断需区分两类水肿,通过相关检查明确病因,所有孕妇孕28周后需定期随访,出现异常症状应立即就医。孕妇应保持良好心态,遵循医嘱产检及治疗。
一、孕期水肿的生理性原因
1.血容量增加与血管通透性改变
孕期血容量自妊娠6周起逐渐增加,至32~34周达峰值(较非孕期增加40%~50%),血浆胶体渗透压相对降低,导致组织液外渗形成水肿。同时,雌激素水平升高可引起血管通透性增加,进一步促进液体渗出。此类水肿多表现为下肢及踝部凹陷性水肿,晨起减轻、午后加重,休息后可缓解,属于生理性改变。
2.子宫压迫静脉回流
增大的子宫压迫下腔静脉及髂静脉,导致下肢静脉回流受阻,引发下肢水肿。尤其妊娠晚期,子宫底高度达剑突下2横指时,压迫症状更明显。此类水肿通常局限于下肢,无其他系统症状,产后可自行消退。
二、孕期水肿的病理性原因
1.妊娠期高血压疾病
妊娠期高血压、子痫前期及子痫患者因全身小动脉痉挛,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及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可出现全身性水肿,伴蛋白尿、高血压等症状。此类水肿进展迅速,需及时监测血压及尿蛋白,必要时药物治疗以控制病情。
2.肾脏疾病
既往存在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等基础疾病者,孕期因肾功能负担加重,易出现水肿加重。需通过尿常规、24小时尿蛋白定量及肾功能检查明确病因,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
3.心脏疾病
先天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等患者,孕期心功能代偿能力下降,可引发体循环淤血,导致下肢及全身性水肿。需通过心电图、心脏超声评估心功能,必要时限制体力活动并采取药物干预。
4.肝脏疾病
妊娠期急性脂肪肝、肝硬化等患者,因低蛋白血症及门静脉高压,可出现腹水及下肢水肿。需通过肝功能、凝血功能及腹部超声检查确诊,并采取保肝、利尿等综合治疗。
三、生活方式相关因素
1.久坐或久站
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可影响下肢静脉回流,加重水肿。建议孕妇每1~2小时活动一次,通过抬高下肢、旋转脚踝等方式促进血液循环。
2.饮食因素
高盐饮食(每日钠摄入量>2300mg)可导致水钠潴留,加重水肿。建议孕妇每日钠摄入量控制在1500~2000mg,多食用富含钾的食物(如香蕉、土豆)以促进钠排出。
3.体重增长过快
孕期体重增长每周超过0.5kg可能提示液体潴留,需调整饮食结构并增加运动量。建议通过BMI计算合理体重增长范围,并定期监测。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多胎妊娠者
因子宫体积更大,对下腔静脉压迫更明显,水肿发生风险更高。建议此类孕妇减少长时间站立,睡眠时采取左侧卧位以减轻压迫。
2.高龄孕妇(≥35岁)
因血管弹性下降及代谢能力减弱,更易发生水肿。需定期监测血压、血糖及肾功能,避免久坐并控制体重增长。
3.既往静脉曲张或血栓病史者
此类孕妇因静脉回流障碍,水肿风险增加。建议穿着医用弹力袜,避免交叉双腿,并定期进行下肢血管超声检查。
五、诊断与处理原则
1.诊断流程
出现水肿时,需首先区分生理性与病理性。生理性水肿通常局限于下肢,休息后缓解;病理性水肿多伴有其他症状(如高血压、蛋白尿、呼吸困难等)。需通过血压测量、尿常规、肾功能、心脏超声等检查明确病因。
2.处理原则
生理性水肿以生活方式调整为主,包括抬高下肢、减少盐摄入、适量运动等。病理性水肿需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如妊娠期高血压疾病需降压、解痉治疗,肾脏疾病需控制蛋白尿及水肿,心脏疾病需改善心功能等。
3.定期随访
所有孕妇需在孕28周后每2周进行一次产检,重点监测血压、体重及水肿情况。出现头痛、视力模糊、上腹部疼痛等症状时,需立即就医。
孕期水肿需结合病史、体检及辅助检查综合判断,生理性水肿通过生活方式调整可缓解,病理性水肿需及时干预以避免母婴并发症。孕妇应保持良好心态,遵循医嘱进行产检及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