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高度近视指近视度数≥-6.00D,其患者视网膜脱落概率较高,因眼轴变长致视网膜薄弱易裂孔、玻璃体变性增加牵拉风险;不同人群中年龄、生活方式、病史等会致风险差异;超高度近视患者应定期眼部检查、注意用眼健康、避免剧烈运动、控制近视度数发展来降低视网膜脱落风险。
一、超高度近视易导致视网膜脱落的原因
1.眼轴变长方面:超高度近视患者的眼轴会显著变长,这会使眼球壁的脉络膜、视网膜等组织被拉长,导致视网膜变得相对薄弱、萎缩,更容易出现裂孔等病变,而视网膜裂孔是引发视网膜脱落的重要基础。比如,正常眼轴长度一般在24mm左右,超高度近视患者眼轴可能会延长到26mm甚至更长,眼轴的过度延长会对视网膜产生牵拉等力学影响。
2.玻璃体变化方面:超高度近视时,玻璃体也常常会发生变性,出现液化、混浊等情况。变性的玻璃体对视网膜的牵拉作用增加,容易导致视网膜出现裂孔或者使原本存在的裂孔进一步扩大,从而增加视网膜脱落的风险。例如,超高度近视患者中约有相当比例存在玻璃体的异常改变,这种改变使得视网膜受到的机械性牵拉因素显著增多。
二、不同人群超高度近视视网膜脱落风险差异
1.年龄因素:青少年超高度近视患者,如果不注意用眼健康,视网膜脱落风险会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增加。因为随着身体的发育,眼轴可能还会继续延长,对视网膜的牵拉等作用持续存在。而中老年超高度近视患者,本身眼部组织已经出现一定程度的老化,视网膜等组织的韧性等进一步下降,视网膜脱落风险也较高。
2.性别因素:总体上性别差异在超高度近视视网膜脱落概率方面没有非常显著的绝对差异,但在一些特定情况或个体差异下,可能会有不同表现。不过从大规模的眼科统计数据来看,男女在超高度近视视网膜脱落概率上的差异不是导致概率不同的主要区分因素。
3.生活方式因素:
用眼习惯方面:长期过度用眼、近距离用眼时间过长、用眼姿势不正确等不良用眼习惯的超高度近视患者,视网膜脱落风险更高。例如,每天长时间连续使用电子设备、读书写字时距离书本过近等,会加重眼部疲劳,进一步影响眼内组织的状态,增加视网膜脱落风险。
运动因素:参与剧烈运动的超高度近视患者,如打篮球、跳水、拳击等,由于运动中眼部受到外力冲击的可能性增加,视网膜脱落风险明显高于很少参与剧烈运动的超高度近视患者。因为剧烈运动时眼球受到震动等外力作用,容易导致原本薄弱的视网膜发生脱落。
4.病史因素:有过眼部外伤史的超高度近视患者,视网膜脱落风险会大大增加。眼部外伤可能直接导致视网膜出现裂孔或者使原本存在的视网膜病变加重,从而引发视网膜脱落。另外,有其他眼部疾病合并超高度近视的患者,如合并葡萄膜炎等眼部炎症性疾病时,也会影响视网膜的稳定性,提高视网膜脱落的概率。
三、超高度近视患者预防视网膜脱落的建议
1.定期眼部检查:超高度近视患者应定期进行详细的眼部检查,包括眼底检查等。一般建议每半年到一年进行一次全面的眼部检查,以便及时发现视网膜是否存在裂孔等早期病变,做到早发现、早治疗。例如,通过眼底散瞳检查可以清晰观察到视网膜的情况,及时捕捉到细微的病变迹象。
2.注意用眼健康:保持良好的用眼习惯,避免长时间近距离用眼,每隔一段时间要让眼睛休息一下,比如每连续用眼40-50分钟,休息10-15分钟,可以看看远处、做眼保健操等。同时要保持正确的用眼姿势,保证光线充足且均匀。
3.避免剧烈运动:超高度近视患者应尽量避免参与剧烈运动,减少眼部受到外力冲击的风险。如果确实需要进行一些运动,可以选择相对温和的运动方式,并且在运动时最好佩戴合适的眼部防护装备,如运动眼镜等,以降低视网膜脱落的可能性。
4.控制近视度数发展:对于青少年超高度近视患者,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来控制近视度数的过快增长,比如合理佩戴角膜塑形镜等。虽然不能完全阻止近视度数发展,但有助于在一定程度上减缓眼轴延长等对视网膜产生的不良影响,从而降低视网膜脱落的风险。
超高度近视患者视网膜脱落概率相对较高,了解相关影响因素并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对于降低视网膜脱落风险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