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性近视不属于真性近视但可能发展为真性近视,其形成与用眼过度、光线环境不佳、睡眠不足等因素有关,儿童青少年和成年人是高发人群,可通过视力检查、睫状肌麻痹验光诊断,可通过放松睫状肌、改善用眼环境等干预,还可通过养成良好用眼习惯、增加户外活动、合理饮食预防。
一、假性近视是否属于近视范畴
假性近视不属于真性近视,但它是近视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从本质上来说,假性近视是由于用眼过度等原因导致睫状肌持续收缩、痉挛,晶状体厚度增加,使眼的屈光力增强,从而引起的一种暂时性的近视现象。
(一)与近视的区别联系
真性近视是眼轴变长等器质性改变导致的近视,而假性近视是功能性改变。但如果假性近视长期得不到缓解,可能会逐渐发展为真性近视。例如,长时间近距离用眼的儿童青少年,容易先出现假性近视,如果不及时调整用眼习惯等,就可能向真性近视转变。
二、假性近视的形成因素及相关人群特点
(一)形成因素
1.用眼过度:长时间近距离看书、使用电子设备等,会使眼睛持续处于紧张状态,导致睫状肌痉挛,是假性近视常见的诱发因素。对于长时间学习的学生群体,尤其是课业负担重、每天近距离用眼时间长的孩子,更容易出现假性近视。
2.光线环境不佳:在过强或过弱的光线下用眼,会增加眼睛的调节负担,引发假性近视。比如在昏暗的灯光下写作业的孩子,或者在强光直射下户外活动的人群,都可能因光线问题影响眼睛状态。
3.睡眠不足:青少年如果长期睡眠不足,会影响眼部的正常调节功能,增加假性近视的发生风险。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学习压力大且作息不规律的青少年,睡眠不足情况较常见,进而影响眼部健康。
(二)不同人群特点
1.儿童青少年:此阶段孩子眼球发育尚未成熟,用眼习惯易出现问题,是假性近视的高发人群。他们好奇心强,户外活动时间相对较少,且学习任务重,近距离用眼频繁,若不注意用眼卫生,很容易发生假性近视。例如小学生每天长时间看书、看电视等,眼部调节负担重。
2.成年人:成年人如果长期从事近距离精细工作,如长时间盯着电脑屏幕工作的上班族等,也可能出现假性近视。他们相对儿童青少年眼部调节能力有所下降,但如果不注意合理用眼,睫状肌痉挛等情况也会发生。
三、假性近视的诊断与鉴别
(一)诊断方法
1.视力检查:通过视力表检查发现视力下降,但散瞳验光后近视度数消失,可初步考虑假性近视。例如,孩子在学校视力检查发现视力下降,进一步进行散瞳验光,若散瞳后近视度数降低或消失,提示可能是假性近视。
2.睫状肌麻痹验光:使用睫状肌麻痹剂(如阿托品眼膏等,但儿童使用需谨慎,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放松睫状肌后进行验光,若验光结果显示无近视或近视度数明显降低,可诊断为假性近视。对于儿童,由于其睫状肌调节能力强,睫状肌麻痹验光尤为重要,能准确区分假性近视和真性近视。
(二)与真性近视的鉴别
真性近视散瞳验光后仍存在近视度数,而假性近视散瞳后近视度数消失。另外,真性近视一般眼轴会变长,通过眼部B超等检查可发现眼轴长度改变,而假性近视眼轴长度通常在正常范围内。
四、假性近视的干预与预防
(一)干预措施
1.放松睫状肌:让眼睛充分休息,可通过远眺、做眼保健操等方式。远眺能使睫状肌放松,比如每近距离用眼30-40分钟,就向远处眺望10分钟左右。眼保健操通过按摩眼部穴位,促进眼部血液循环,缓解睫状肌痉挛。
2.改善用眼环境:保证用眼环境光线充足且柔和,避免过强或过弱光线。例如书房的灯光要选择色温合适、照度适宜的灯具,孩子写作业时灯光应从左前方照射,避免阴影和反光。
(二)预防建议
1.养成良好用眼习惯:控制近距离用眼时间,儿童青少年每次近距离用眼不宜超过30分钟,成年人也应每隔1-2小时让眼睛休息10-15分钟。保持正确的读写姿势,眼睛与书本保持33厘米左右的距离,身体与书桌保持一拳、一尺、一寸的距离(胸口离桌沿一拳,眼睛离书本一尺,手指离笔尖一寸)。
2.增加户外活动:每天保证不少于2小时的户外活动时间,让眼睛接触自然光线,有助于预防假性近视。阳光中的紫外线能促进多巴胺的分泌,多巴胺可抑制眼轴的伸长,从而降低近视的发生风险。对于儿童青少年来说,多参加户外活动是预防假性近视的有效措施之一,比如放学后在操场跑步、踢球等。
3.合理饮食:保证营养均衡,多摄入富含维生素A、C、E和叶黄素等营养素的食物,如胡萝卜、橙子、蓝莓、菠菜等。维生素A有助于维护眼睛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叶黄素对视网膜有保护作用,合理饮食能为眼睛健康提供物质基础,辅助预防假性近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