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妇水肿分为生理性、病理性、生活方式相关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四类,诊断与鉴别需关注症状及实验室指标。生理性水肿主要由血容量增加、激素变化及子宫压迫下腔静脉引起,多局限于下肢,休息后可缓解,属正常现象;病理性水肿由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肾脏疾病、心脏疾病及肝脏疾病等导致,常为全身性,进展迅速,伴血压升高、尿蛋白阳性或肝肾功能异常;生活方式相关因素如长时间站立、饮食钠盐摄入过量及静脉回流障碍等也可引发水肿;特殊人群如高龄、多胎妊娠及既往慢性疾病史孕妇需特别注意。诊断与鉴别要点包括生理性与病理性水肿的鉴别、实验室检查指标(如尿蛋白、血浆白蛋白、肝功能及超声心动图)及动态监测建议,出现紧急症状需立即就医。
一、生理性因素导致的孕妇水肿
1.血容量增加与血浆渗透压降低
妊娠期血容量自第6周起显著增加,至32~34周达峰值(较非孕期增加40%~50%),血浆白蛋白浓度因血液稀释效应下降约10g/L,导致胶体渗透压降低,水分易渗出至组织间隙形成水肿。此阶段水肿多表现为下肢凹陷性水肿,晨起减轻、午后加重,属正常生理现象。
2.激素水平变化
妊娠期雌激素水平升高可促进醛固酮分泌,导致水钠潴留;孕激素水平上升则引起血管平滑肌松弛,降低外周血管阻力,静脉回流受阻。此类水肿通常局限于踝部及小腿,休息后可缓解,无其他伴随症状。
3.子宫压迫下腔静脉
孕晚期子宫体积增大(直径可达20~25cm),直接压迫下腔静脉使回心血量减少,静脉压升高导致下肢水肿。此现象多见于单胎妊娠32周后或双胎妊娠28周后,水肿范围可扩展至大腿甚至外阴部。
二、病理性因素导致的孕妇水肿
1.妊娠期高血压疾病
子痫前期患者血管内皮损伤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外渗引发全身性水肿,可伴高血压(≥140/90mmHg)及蛋白尿(≥0.3g/24h)。此类水肿进展迅速,常累及面部、眼睑及双手,需紧急监测血压及尿蛋白定量。
2.肾脏疾病
既往慢性肾炎患者妊娠期可出现水肿加重,尿蛋白定量持续>0.5g/24h,伴血肌酐升高(>106μmol/L)或尿素氮升高(>7.1mmol/L)。水肿特点为晨起时眼睑及面部明显,活动后下肢加重,需定期监测肾功能指标。
3.心脏疾病
先天性心脏病或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妊娠期心功能负荷加重,可出现右心衰竭导致体循环淤血。水肿特点为从下肢向上蔓延至全身,伴呼吸困难、颈静脉怒张及肝大,需通过超声心动图评估心功能分级。
4.肝脏疾病
妊娠期急性脂肪肝或肝硬化患者可出现低蛋白血症(白蛋白<30g/L)及门静脉高压,导致腹水及下肢水肿。此类水肿常伴黄疸、转氨酶升高及凝血功能障碍,需通过肝功能检测及肝脏B超确诊。
三、生活方式相关因素
1.长时间站立或久坐
教师、售货员等职业孕妇因下肢静脉回流受阻,易发生下肢水肿。建议每1~2小时改变体位,夜间睡眠时垫高下肢15°~20°,促进静脉回流。
2.饮食钠盐摄入过量
每日钠盐摄入>6g可加重水钠潴留,建议控制盐分摄入至3~5g/日,避免腌制食品及高钠调味料。
3.静脉回流障碍
肥胖孕妇(BMI>30kg/m2)因腹壁脂肪堆积压迫静脉,下肢水肿发生率增加30%~50%。建议穿着医用弹力袜,压力梯度为15~20mmHg,促进静脉回流。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高龄孕妇(≥35岁)
需警惕妊娠期高血压疾病风险,建议从孕12周起每月监测血压及尿蛋白,水肿持续超过3日或体重增长>0.5kg/周需及时就诊。
2.多胎妊娠孕妇
双胎妊娠水肿发生率较单胎高2~3倍,建议孕28周后每周产检,重点监测下肢水肿范围及尿蛋白定量,必要时行下肢血管超声排除深静脉血栓。
3.既往慢性疾病史孕妇
合并糖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基础疾病者,水肿可能为疾病活动信号。建议每月复查糖化血红蛋白、抗dsDNA抗体等指标,水肿加重伴关节疼痛或皮疹需立即就医。
五、诊断与鉴别要点
1.生理性水肿与病理性水肿的鉴别
生理性水肿多局限于下肢,休息后可缓解,无高血压、蛋白尿等伴随症状;病理性水肿常为全身性,进展迅速,伴血压升高、尿蛋白阳性或肝肾功能异常。
2.实验室检查指标
尿蛋白:≥0.3g/24h提示肾脏损伤可能
血浆白蛋白:<30g/L提示低蛋白血症
肝功能:转氨酶>2倍正常值上限或胆红素>34μmol/L提示肝病可能
超声心动图:E/A比值<1或射血分数<50%提示心功能不全
3.动态监测建议
生理性水肿孕妇建议每周测量体重1次,病理性水肿需每日监测血压、尿量及水肿范围。出现头痛、视力模糊或上腹部疼痛等紧急症状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