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关节置换手术适应证包括严重膝骨关节炎经规范保守治疗无效、类风湿关节炎病情稳定期、创伤性关节炎致影响生活及膝关节先天性或后天性畸形等,手术过程含切口选择、切除病变组织、植入假体、修复软组织,术后康复分早期练屈伸等、中期增活动度等、后期强肌力等,风险并发症有感染、假体松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膝关节不稳定等,年龄上中老年为主要人群且康复慢,性别无绝对差异需个性化方案,生活方式中重体力劳动者易患病需调整,病史如糖尿病感染风险高、心血管病手术风险大等,特殊人群老年需密切观察护理、糖尿病严格控血糖、肥胖手术风险高需减重及调整康复。
一、手术适应证
1.严重膝关节骨关节炎:中老年人因长期关节磨损、退变致软骨破坏、骨质增生、关节间隙狭窄,出现严重疼痛、畸形及功能障碍,经规范保守治疗(如药物、理疗等)6个月以上无效者,临床研究显示约80%此类患者可考虑该手术。
2.类风湿关节炎:该病累及膝关节致关节破坏、畸形与功能丧失,病情处于稳定期、关节疼痛及炎症得到控制后可考虑。
3.创伤性关节炎:因膝关节骨折、脱位等创伤后遗留关节疼痛、活动受限,创伤多年后出现关节退变、畸形影响日常生活时可考虑。
4.膝关节先天性或后天性畸形:如先天性膝关节发育不良、小儿麻痹后遗症致膝关节畸形伴疼痛与功能障碍等。
二、手术过程
1.切口选择:依据患者具体情况选前外侧切口或正中切口等,充分暴露膝关节。
2.切除病变组织:切除受损的膝关节软骨、部分骨质,使关节面形成适合假体植入的形态。
3.植入假体:将人工关节的股骨部件、胫骨部件等分别植入相应骨组织内,通过骨水泥或生物固定方式固定假体,恢复膝关节正常解剖结构与力学关系。
4.修复软组织:对周围韧带、肌腱等软组织适当修复与调整,保障膝关节稳定性。
三、术后康复
1.早期康复(术后1-6周):术后早期开展膝关节屈伸活动度锻炼,在康复治疗师指导下进行被动屈膝、伸膝训练,逐步增加活动范围,同时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训练以防肌肉萎缩,术后1周左右可坐起,2周左右可在助行器辅助下短时间行走。
2.中期康复(术后6周-3个月):继续增加膝关节屈伸活动度,开展主动屈膝、伸膝锻炼,逐步增加活动范围至接近正常,同时进行部分负重训练,使用拐杖或助行器逐渐增加负重重量,术后2个月左右可部分负重行走。
3.后期康复(术后3个月以上):加强膝关节肌力训练,包括股四头肌、腘绳肌等力量训练,提高膝关节稳定性与活动能力,同时进行平衡与步态训练,使患者基本恢复正常生活与轻度活动,一般术后3-6个月可达成。
四、风险与并发症
1.感染:较为严重的并发症,发生率约1%-2%,可致关节红肿、疼痛、发热等,严重时需取出假体并抗感染治疗。
2.假体松动:与假体材料、骨质量、手术技术等多因素相关,术后数年可能出现,致膝关节疼痛、活动受限。
3.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因术后长期卧床致下肢静脉血流缓慢易形成血栓,可通过早期活动、药物预防(如低分子肝素等,不具体指导用药)降低风险。
4.膝关节不稳定:可能与软组织修复不佳、假体安装位置不当等有关,表现为行走时不稳、打软腿等。
五、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影响
1.年龄:中老年人为主要手术人群,年轻人患严重膝关节病变需行该手术相对较少,老年人术后康复较慢,需更耐心康复训练与密切护理,因其机体恢复能力较弱且常合并其他基础疾病。
2.性别:男女比例无绝对明显差异,女性术后康复可能因体型、肌肉力量等因素影响进度,需制定个性化康复方案。
3.生活方式: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者膝关节磨损快,易出现膝关节病变需行该手术;sedentary(久坐)人群膝关节退变相对较慢,术后需根据个体生活方式调整,避免过度劳累膝关节。
4.病史:糖尿病患者术后感染风险相对较高,需严格控血糖;心血管疾病患者手术风险增加,术前需充分评估与准备心血管功能;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需确保关节炎症处于稳定期才能手术,术后需密切关注关节炎症以防复发影响假体功能。
六、特殊人群提示
1.老年患者:术后密切观察生命体征,预防肺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等并发症,家属需加强护理,协助康复训练,注意营养支持,保证充足蛋白质、维生素摄入,促进伤口愈合与机体恢复。
2.糖尿病患者:严格控血糖水平,术前将血糖控制在理想范围,术后密切监测血糖,因高血糖不利伤口愈合与增加感染风险,康复中注意保持伤口清洁预防感染。
3.肥胖患者:行该手术风险相对较高,术后假体松动等并发症发生率可能增加,术前助其制定减重计划,通过饮食控制与适当运动减重以降手术风险、促术后康复;术后康复中避免过度增加膝关节负重,选择合适康复辅助器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