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控近视可通过佩戴角膜塑形镜、进行激光近视手术、保持良好用眼习惯、增加户外活动时间等方式。佩戴角膜塑形镜适用于特定青少年,需严格检查和护理;激光近视手术有多种术式及适用范围,术前术后有相应注意事项;要合理用眼时间、改善用眼环境;保证不同年龄段足够户外活动时间,因户外活动可通过刺激分泌多巴胺抑制眼轴延长来防控近视。
一、佩戴角膜塑形镜
1.原理与适用情况:角膜塑形镜是一种特殊设计的硬性接触镜,夜间佩戴时,通过对角膜的物理压迫作用,暂时改变角膜的形态,从而在白天不戴眼镜时也能获得清晰的视力。一般适用于8岁以上、近视度数在-6.00D以内、散光度数在-1.50D以内的青少年。其原理是利用镜片的几何形态对角膜进行重新塑形,改变角膜的曲率半径,使得患者在摘镜后一段时间内(通常为一天)保持良好的裸眼视力,但需要长期佩戴来维持效果,一旦停戴,视力会逐渐恢复到原来的近视状态。
2.注意事项:佩戴前需进行严格的眼部检查,包括角膜地形图、眼压、泪液分泌等多项指标,确保眼部条件适合佩戴。佩戴过程中要严格遵循操作规程,注意镜片的清洁和护理,避免引起眼部感染等并发症。同时,要定期复查,一般首月每周复查一次,之后根据情况每月或每季度复查,密切关注眼部健康状况。对于青少年来说,要督促其养成良好的佩戴和护理习惯,家长需起到监督作用,因为青少年的自律性相对较弱,若护理不当可能导致严重的眼部问题。
二、进行激光近视手术
1.常见术式及适用范围:常见的激光近视手术有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飞秒激光手术等。LASIK适用于年龄18周岁以上,近两年近视度数稳定,每年加深不超过50度,角膜厚度合适等情况的近视患者;飞秒激光手术相对更加精准,对角膜条件的要求也有所不同,一般也要求年龄在18-50周岁,近视度数通常在-12.00D以内,散光度数在-6.00D以内等。其原理是通过激光切削角膜基质层,改变角膜的曲率,从而矫正近视。
2.术前术后注意事项:术前需要进行详细的眼部检查,如验光、角膜厚度测量、眼底检查等,排除眼部活动性炎症、圆锥角膜等眼部疾病。术后需要按照医生的要求使用抗生素眼药水、糖皮质激素眼药水等,避免用手揉眼,防止污水进入眼内,短期内避免剧烈运动和游泳等。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术后的恢复和注意事项也有差异,年轻人相对恢复较快,但也需要严格遵守医嘱;老年人可能存在其他眼部潜在问题,术后更要密切关注视力变化和眼部不适情况,如有异常及时就医。
三、保持良好用眼习惯
1.合理用眼时间:对于各个年龄段的人群,都应注意控制用眼时间。青少年每天连续近距离用眼时间不宜超过40-50分钟,每用眼1小时左右应休息10-15分钟,可以向远处眺望或者做眼保健操等。成年人也应避免长时间连续盯着电子屏幕等进行近距离用眼,工作或学习一段时间后要适当放松眼睛。因为长时间近距离用眼会导致眼睛疲劳,进而加重近视发展。例如,青少年如果每天长时间玩手机游戏、看电视等,会使眼睛持续处于紧张状态,眼内肌肉痉挛,加速眼轴增长,导致近视度数加深。
2.改善用眼环境:保持合适的照明环境,阅读和书写时的光线要充足且均匀,避免过强或过暗的光线。室内光线应柔和,可使用台灯,台灯的光线最好是无频闪、色温合适的。同时,要注意用眼姿势,保持正确的坐姿,眼睛与书本、电脑屏幕等保持33厘米左右的距离,避免躺着、趴着或在晃动的车厢内等不良姿势下用眼。不同年龄的人群在改善用眼环境方面都需要注意,青少年在学校和家庭中都要营造良好的用眼环境,家长要监督孩子的用眼姿势和环境;成年人在工作场所要确保办公环境的光线和距离符合要求,以减少眼睛的疲劳和近视的进展风险。
四、增加户外活动时间
1.户外活动的益处:每天保证一定时间的户外活动对预防和控制近视有重要作用。研究表明,增加户外活动时间可以使眼睛接触自然光线的机会增多,而自然光线中的蓝光等可以刺激视网膜分泌多巴胺,多巴胺能够抑制眼轴的延长,从而起到防控近视的作用。对于儿童青少年来说,每天户外活动2小时以上,相比户外活动时间少的孩子,近视发生率明显降低。例如,一些研究跟踪调查了不同户外活动时间的儿童,发现户外活动时间长的儿童眼轴增长速度相对较慢,近视度数增加也较缓慢。
2.不同年龄段的活动建议:对于幼儿阶段的孩子,家长可以带其在户外进行一些简单的活动,如在公园散步、玩沙子等,每天保证1-2小时的户外活动时间;学龄儿童和青少年则可以参加更多的户外运动,如跑步、打篮球、踢足球等,每天至少保证2小时的户外活动;成年人也可以利用闲暇时间进行户外活动,如登山、骑行等,即使不能达到青少年那样的时长,也有助于缓解眼睛疲劳,对眼睛健康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