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视手术主要分为角膜屈光手术和眼内屈光手术。角膜屈光手术中,LASIK通过切削角膜基质层矫正1200度以下近视,但有角膜瓣等相关风险,对角膜厚度要求严格;FSLASIK飞秒制瓣更精准,风险降低;SMILE切口微小,生物力学稳定性好,但矫正度数一般在1000度以下,对医生技术要求高。眼内屈光手术中,ICL不切削角膜,可矫正1800度甚至2000度以上高度近视,但有眼内感染等风险,术前需评估多项指标;RLE适用于45岁以上高度近视且晶状体混浊者,可同时解决白内障问题,但手术风险与白内障手术类似。此外,未成年人、孕妇及哺乳期女性、患全身性疾病者、眼部有活动性炎症者等特殊人群手术需谨慎,各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角膜屈光手术
1.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
通过使用准分子激光切削角膜基质层,改变角膜的曲率半径,从而矫正近视。该手术优点在于术后视力恢复较快,角膜瓣愈合后稳定性较好,可矫正的近视度数范围一般在1200度以下。但手术存在一定风险,如角膜瓣相关并发症,像瓣移位、褶皱等,还可能出现干眼、视力回退等情况。对于高度近视患者,由于切削的角膜组织较多,术后角膜生物力学改变相对明显,所以对术前角膜厚度的要求更为严格。一般要求角膜瓣下剩余角膜基质床厚度至少保留250μm,以维持角膜的稳定性,避免圆锥角膜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2.飞秒激光制瓣准分子原位角膜磨镶术(FS-LASIK)
利用飞秒激光制作角膜瓣,相比传统LASIK,飞秒激光制作的角膜瓣更精准、厚度更均匀,能降低角膜瓣相关并发症的风险。同样可矫正较高度数近视,通常在1200度以下,术后视力恢复快,视觉质量较好。但同样需要关注角膜厚度问题,其对角膜生物力学的影响与LASIK类似,需严格把控手术适应证。
3.全飞秒激光微小切口基质透镜切除术(SMILE)
全飞秒手术直接用飞秒激光在角膜基质层内制作一个透镜,然后通过微小切口(24mm)取出透镜,改变角膜屈光状态。该手术切口微小,角膜生物力学稳定性更好,干眼等并发症相对较少。但可矫正的近视度数一般在1000度以下,对手术医生操作技术要求较高,若透镜取出不完全等可能影响手术效果。而且由于切口小,术后角膜瓣贴合相对较慢,早期需更注意眼部防护,避免外力碰撞眼睛。
二、眼内屈光手术
1.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术(ICL)
将特制的人工晶状体植入眼内,不切削角膜组织,保留了角膜的完整性。可矫正的近视度数范围广,一般可矫正1800度甚至2000度以上的高度近视,尤其适用于角膜厚度薄、不适合角膜屈光手术的高度近视患者。术后视力恢复快,视觉质量高。不过该手术属于眼内手术,存在眼内感染、白内障、青光眼等潜在风险。术前需要详细评估前房深度、房角宽度、角膜内皮细胞数量等指标,以确保手术安全。例如,角膜内皮细胞计数需在正常范围,一般要求大于2000个/mm2,以维持角膜的正常代谢和功能,避免术后角膜内皮失代偿等严重并发症。
2.屈光性晶状体置换术(RLE)
对于年龄较大(一般45岁以上)的高度近视患者,当晶状体出现一定程度的混浊,或者预计晶状体在未来几年内可能出现混浊影响视力时,可选择此手术。通过摘除自身晶状体,植入人工晶状体来矫正近视。它可矫正高度近视且能同时解决白内障问题。但手术风险与白内障手术类似,包括眼内感染、出血、人工晶状体移位等。术后需要关注眼底情况,因为高度近视患者本身眼底病变风险较高,术后视力提高后,更需定期检查眼底,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出现的视网膜脱离、黄斑病变等并发症。
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未成年人:由于眼球仍在发育阶段,近视度数可能不稳定,一般不建议进行近视手术。过早手术可能因近视度数进一步增长导致视力回退,影响手术效果。应待18岁以后,近视度数稳定至少2年,每年近视度数增长不超过50度,再考虑手术。
2.孕妇及哺乳期女性:孕期和哺乳期身体激素水平变化较大,可能影响角膜的生理状态和屈光度数,增加手术风险。同时,术后可能需要使用一些眼药水,部分药物可能对胎儿或婴儿有潜在影响。因此,建议在分娩后或停止哺乳36个月,身体恢复正常后再考虑手术。
3.患有全身性疾病者:如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手术,伤口愈合缓慢,感染风险增加,且糖尿病可能引起眼部微血管病变,影响手术效果和术后恢复。需在血糖控制平稳,糖化血红蛋白小于7%的情况下,由眼科医生和内分泌科医生共同评估后决定是否手术。又如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患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可能影响眼部组织的修复,增加术后并发症风险,需在病情稳定、免疫抑制剂等药物使用稳定的情况下,谨慎评估手术可行性。
4.眼部有活动性炎症者:如角膜炎、结膜炎等,需先治疗炎症,待炎症完全消退后至少2周,经医生检查确认眼部情况适合手术时,方可进行近视手术,以免炎症扩散至眼内,引发严重感染等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