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视眼以屈光度衡量程度,分轻度、中度、高度近视,不同年龄段有特点及影响,可通过合理用眼、增加户外活动预防控制,儿童青少年需家长关注视力定期检查,高度近视人群要避免剧烈运动和加强眼部检查。
一、近视眼的度数界定
近视眼是屈光不正的一种类型,通常以屈光度(D)来衡量近视的程度。一般来说,当眼睛在调节放松状态下,平行光线经眼球屈光系统后聚焦在视网膜之前,这种屈光状态称为近视。临床上,近视度数的划分通常如下:
轻度近视:近视度数小于等于-3.00D(-300度)。轻度近视的人在看远处物体时会模糊,但对日常生活和一般工作影响相对较小,但仍需注意用眼习惯,防止度数进一步加深。例如,一些青少年可能因长时间近距离用眼等因素逐渐发展为轻度近视,若不加以控制,可能向中高度近视发展。
中度近视:近视度数在-3.00D(-300度)至-6.00D(-600度)之间。中度近视会对视力产生较为明显的影响,患者看远处物体时模糊不清的情况更为严重,日常生活中可能需要佩戴合适的近视眼镜来矫正视力,否则会影响视物质量,进而可能影响学习、工作和生活的便利性。比如,中度近视的学生在课堂上可能需要更靠近黑板才能看清板书内容,这会给学习带来一定困扰。
高度近视:近视度数大于等于-6.00D(-600度)。高度近视除了会导致明显的视力下降外,还可能伴随一些眼部并发症的风险增加。高度近视患者的眼轴通常较长,视网膜相对较薄,容易出现视网膜脱离、黄斑病变、青光眼等眼部并发症。例如,高度近视患者在剧烈运动、受到外力撞击等情况下,视网膜脱离的风险比正常视力或轻度、中度近视者高很多。而且高度近视对日常生活的影响更大,不仅视物清晰度受影响严重,在选择职业等方面也会受到一定限制,因为很多对视力要求较高的职业可能无法从事。
二、不同年龄段近视眼的特点及相关影响
儿童青少年:儿童青少年时期是近视眼高发阶段,这与他们的生长发育、用眼习惯等密切相关。儿童青少年的眼睛仍在不断发育,若长期近距离用眼(如长时间看书、写字、使用电子设备等),会导致眼睛的睫状肌持续紧张,晶状体变凸,从而引起近视。例如,小学生如果每天长时间使用平板电脑、手机等电子设备,且读写姿势不正确,很容易引发近视。随着近视度数的增加,会影响他们的学习效率和生活质量,比如看不清黑板上的字会影响课堂知识的获取。而且儿童青少年时期近视如果得不到有效控制,度数可能会快速增长,发展为中高度近视,增加眼部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成年人:成年人的近视度数相对趋于稳定,但如果长期用眼过度、不良用眼习惯未纠正等,也可能导致近视度数进一步变化。一些成年人由于工作需要长时间使用电脑、手机等,或者有不良的阅读姿势等,仍可能使近视度数缓慢增加。此外,成年人如果患有某些全身性疾病,也可能影响眼睛的屈光状态,比如糖尿病患者如果血糖控制不佳,可能会引起眼部并发症,其中也包括近视度数的变化等情况。而且成年人高度近视者面临的眼部并发症风险更高,需要更加注意眼部健康检查,定期进行眼底等相关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和处理可能出现的眼部问题。
三、近视眼的预防与控制
生活方式方面
合理用眼:对于各个年龄段的人群,都应注意合理用眼。儿童青少年要保持正确的读写姿势,读写时眼睛与书本保持约33厘米的距离,连续用眼时间不宜过长,一般建议每用眼30-40分钟后休息10-15分钟,可以向远处眺望或做眼保健操等。成年人也要注意控制连续使用电子设备的时间,每隔一段时间让眼睛得到放松。
增加户外活动:增加户外活动时间是预防和控制近视的有效措施。研究表明,每天户外活动2小时以上的儿童青少年,近视发生率明显低于户外活动时间少的儿童青少年。因为阳光中的紫外线可以促进视网膜分泌多巴胺,多巴胺能够抑制眼轴的伸长,从而起到预防近视的作用。所以无论是儿童青少年还是成年人,都应适当增加户外活动时间,比如儿童青少年在课余时间多进行户外活动,如跑步、打球等;成年人在工作之余也可以进行一些户外活动来放松眼睛和身体。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青少年:家长要密切关注孩子的视力情况,定期带孩子进行视力检查,一般建议每半年到一年进行一次视力检查。如果发现孩子视力下降,要及时带孩子到正规医院进行散瞳验光等检查,明确是否为近视及近视度数,并在医生的指导下采取合适的矫正措施,如佩戴合适的框架眼镜等。同时要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和生活方式,帮助孩子控制近视度数的增长。
高度近视人群:高度近视人群除了要像普通近视者一样注意合理用眼等外,还需要特别注意避免剧烈运动和眼部受到外力撞击。因为高度近视者眼轴长,视网膜薄,剧烈运动或眼部受撞击容易导致视网膜脱离等严重眼部并发症。例如,高度近视者应避免参加拳击、蹦极等剧烈运动项目。而且高度近视人群要更加定期进行眼部检查,除了视力检查外,还应定期进行眼底检查等,以便早期发现视网膜病变等问题,及时进行干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