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疲劳是常见眼部综合征,有眼部不适(干涩、酸胀、疼痛)和视力相关表现(视物模糊、视力波动),其引发因素包括年龄(儿童发育中、老年人组织退变)、性别(特殊生理时期影响)、生活方式(用眼习惯、环境光线)、病史(屈光不正、眼部疾病),应对与预防可通过非药物干预(调整用眼习惯、改善环境光线、眼部放松训练)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儿童控时、多户外活动、定期检查;老年人控时、吃有益食物、治原发疾病)来进行。
一、常见症状表现
1.眼部不适
干涩:眼睛会感觉干燥,像缺乏水分一样,这是因为眼睛的泪液分泌不足或泪液蒸发过快,影响了眼睛的润滑。例如长时间使用电子设备的人群,由于注视屏幕时间过长,眨眼次数减少,泪液蒸发增加,更容易出现眼睛干涩的视疲劳症状。
酸胀:眼部会有酸胀感,可能是由于眼部肌肉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得不到放松,导致肌肉疲劳,进而引起眼部酸胀。比如长期近距离用眼的学生,长时间看书、写字,眼部肌肉持续收缩,容易出现眼部酸胀的视疲劳表现。
疼痛:部分人会出现眼睛疼痛,疼痛的部位可能在眼球周围或眼眶等部位,这是因为眼部肌肉过度紧张以及眼部血液循环不畅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导致的。
2.视力相关表现
视物模糊:看东西时会变得模糊不清,这可能是由于眼睛调节功能紊乱引起的。例如长时间近距离工作后,眼睛的调节能力下降,导致看远处或近处的物体都不清晰。
视力波动:视力会出现不稳定的情况,时好时坏。这是因为视疲劳状态下眼睛的各项功能处于不稳定的波动中,比如在连续用眼一段时间后,视力可能会明显下降,而经过休息后又会有所恢复,但再次用眼又会出现视力波动。
二、引发视疲劳的因素
1.年龄因素
儿童:儿童的眼睛还在发育阶段,调节能力相对较弱。如果长时间近距离看书、看电视或使用电子设备,更容易出现视疲劳。例如学龄前儿童如果每天长时间接触电子屏幕,由于其眼睛的调节系统尚未完全成熟,就很容易引发视疲劳,进而可能影响眼睛的正常发育。
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的眼部组织会发生退变,如晶状体弹性下降、泪液分泌减少等。这些变化会导致老年人更容易出现视疲劳。比如老年人阅读报纸时,可能很快就会感到眼睛疲劳、干涩等。
2.性别因素
一般来说,性别因素对视疲劳的直接影响相对较小,但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可能有差异。例如,女性在生理期、孕期或更年期等特殊生理时期,体内激素水平变化可能会影响眼部的泪液分泌等功能,从而增加视疲劳的发生风险。比如女性更年期时,由于激素水平波动,可能会出现眼睛干涩等视疲劳症状。
3.生活方式因素
用眼习惯:长时间近距离用眼是导致视疲劳的重要原因之一。像长时间使用电脑、手机等电子设备,眼睛一直处于紧张的调节状态,眨眼次数减少,泪液蒸发加快,容易引发视疲劳。另外,阅读姿势不正确,如躺着看书、近距离歪头看书等,也会加重眼部肌肉的负担,导致视疲劳。
环境因素:工作或生活环境中的光线不合适也会引起视疲劳。过强或过弱的光线都会增加眼睛的调节负担。例如在过暗的环境中看东西,眼睛需要更加努力地调节才能看清,容易导致视疲劳;而在过亮的环境中,如强光直射下,也会刺激眼睛,引起不适和视疲劳。
4.病史因素
屈光不正:患有近视、远视、散光等屈光不正的人,如果没有及时佩戴合适的眼镜进行矫正,眼睛需要不断地进行调节来弥补屈光不正带来的视物障碍,容易导致视疲劳。比如近视患者不戴眼镜看远处物体时,眼睛会过度调节,长时间就会引发视疲劳。
眼部疾病:某些眼部疾病也会增加视疲劳的发生几率,如干眼症、结膜炎、青光眼前期等。以干眼症为例,患者本身泪液分泌或泪液质量就存在问题,眼睛的润滑功能不足,更容易出现视疲劳症状。
三、视疲劳的应对与预防
1.非药物干预
调整用眼习惯:控制用眼时间,遵循“20-20-20”原则,即每连续用眼20分钟,就要远眺至少20英尺(约6米)以外的物体至少20秒。保持正确的用眼姿势,阅读或使用电子设备时,眼睛与物体保持合适的距离,一般建议眼睛与电脑屏幕的距离在50-70厘米左右。
改善环境光线:营造合适的用眼光线,避免过强或过暗的光线。可以使用台灯时,选择无频闪、光线柔和且亮度适中的台灯,在自然光下看书、工作等也是比较好的选择。
眼部放松训练:进行眼部按摩,如用手指轻轻按摩眼周穴位,像睛明穴、攒竹穴等,每次按摩几分钟,可缓解眼部肌肉紧张。还可以做眼保健操,通过特定的穴位按压和眼部运动来放松眼部。
2.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家长要注意控制儿童使用电子设备的时间,鼓励儿童多进行户外活动,每天保证一定的户外活动时间,如2小时以上,有助于预防视疲劳和保护视力。同时,要定期带儿童进行视力检查,及时发现视力问题并进行干预。
老年人:老年人要注意保持良好的用眼习惯,避免长时间连续用眼。可以适当多吃一些富含维生素A、C、E等对眼睛有益的食物,如胡萝卜、橙子、蓝莓等,有助于维护眼部健康,减少视疲劳的发生。如果老年人本身有眼部疾病,要积极治疗原发疾病,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眼部护理和保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