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管狭窄是椎管各径线缩短压迫相关神经致神经功能障碍的疾病,病因有先天性和后天性,临床表现有神经源性间歇性跛行等症状及腰部活动受限等体征,诊断靠影像学和神经电生理检查,治疗分非手术(保守休息、物理、药物)和手术(非手术无效且影响生活质量时采用),需综合考虑多因素选择治疗方式。
一、定义
腰椎管狭窄是指各种原因引起椎管各径线缩短,压迫硬膜囊、脊髓或神经根,从而导致相应神经功能障碍的一类疾病。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一)先天性因素
1.先天发育异常导致椎管本身狭窄,比如椎管矢状径短小等情况,在个体生长发育过程中,随着身体的生长,可能会逐渐出现神经受压相关表现,尤其在青少年时期若存在先天椎管狭窄基础,到成年后由于脊柱的退变等因素可能会加速病情发展。
2.对于儿童群体,先天性腰椎管狭窄相对少见,但如果存在先天性的椎弓根短等结构异常,可能会影响椎管空间,不过儿童时期神经组织相对更具可塑性,症状出现可能相对较晚,但一旦出现往往需要引起重视。
(二)后天性因素
1.退变因素:随着年龄增长,腰椎间盘发生退变,髓核突出、纤维环膨出,关节突关节增生肥大,黄韧带增厚等,这些因素都会导致椎管内空间逐渐狭窄。在中老年人群中较为常见,因为随着年龄增加,腰椎的退变是一个自然过程,而一些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久坐久站等不良生活方式的中老年人群,退变往往会加速,更容易出现腰椎管狭窄。例如长期从事搬运工作的人群,腰椎承受的压力较大,退变程度可能比一般人群更严重,患腰椎管狭窄的风险更高。
2.创伤因素:腰部受到急性创伤,如骨折、脱位等,如果治疗不及时或不当,可能会导致椎管内结构异常,引起椎管狭窄。对于有腰部创伤病史的人群,需要密切关注腰部情况,因为创伤可能成为诱发腰椎管狭窄的潜在因素,尤其是在创伤恢复后多年,可能会逐渐出现相关症状。
3.医源性因素:例如腰椎手术后,由于手术区域的瘢痕形成、骨质增生等原因,可能会导致椎管狭窄。这种情况在有腰椎手术史的人群中需要考虑,术后需要定期进行复查,监测椎管情况。
三、临床表现
(一)症状
1.神经源性间歇性跛行:这是腰椎管狭窄较典型的症状,表现为行走一段距离后,出现下肢疼痛、麻木、无力等症状,需坐下或蹲下休息后才能继续行走,再次行走一段距离后症状又重复出现。不同年龄人群都可能出现,但中老年人群更为常见,主要是因为随着年龄增长退变因素更明显,导致神经受压在行走时加重。例如一位50多岁长期从事办公室工作后又经常家务劳动的女性,可能会在快走一段路后出现下肢不适,休息后缓解。
2.腰腿痛:可表现为下腰部疼痛,有时可放射至臀部及下肢,疼痛性质多样,可为酸痛、胀痛等。疼痛可在久坐、久站后加重,活动后缓解,但随着病情进展,休息时也可能出现疼痛。对于不同性别来说,一般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但在不同生活方式人群中有所体现,比如长期伏案工作的男性和女性,都可能因为腰部姿势不良等因素诱发腰腿痛。
3.马尾神经受压症状:严重时可出现大小便障碍、鞍区感觉异常等,但相对较少见。这种情况在任何年龄段都可能发生,但一旦出现往往提示病情较重,需要及时就医处理。
(二)体征
1.腰部活动受限:部分患者会出现腰部活动受限,尤其是后伸活动受限较为明显。这是因为椎管狭窄导致神经受压,腰部后伸时椎管内有效空间进一步减小,加重神经受压,从而引起活动受限。
2.神经系统体征:可出现下肢肌力减退、感觉减退、反射异常等,如膝反射、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等。不同年龄患者的神经系统体征可能因为个体差异以及病情严重程度有所不同,儿童患者由于神经组织相对更具生长潜力,体征可能相对不典型,但随着病情发展也会逐渐显现。
四、诊断方法
(一)影像学检查
1.X线检查:可观察腰椎的形态、间隙等情况,发现腰椎退变、侧弯、滑脱等表现,但对于椎管狭窄的直接诊断价值有限,主要是作为初步筛查手段。通过X线可以测量腰椎椎管的一些指数,如椎管矢状径等,帮助初步判断是否存在椎管狭窄的潜在可能。
2.CT检查:能清晰显示椎管的横断面积、骨赘、黄韧带增厚等情况,对诊断腰椎管狭窄有重要价值。可以更直观地看到椎管内结构的改变,明确狭窄的部位和程度。例如通过CT可以明确关节突关节增生的程度以及是否对椎管造成压迫等。
3.MRI检查:是诊断腰椎管狭窄的重要手段,能够全面观察脊髓、神经根及椎间盘等情况,显示椎管内的软组织病变,清晰呈现神经受压的情况。对于不同年龄患者,MRI都能较好地显示病变细节,尤其对于儿童患者,MRI相对更安全且能清晰显示神经组织受压情况。
(二)神经电生理检查
可通过肌电图等检查评估神经受损情况,辅助诊断腰椎管狭窄。例如肌电图可以发现神经传导速度减慢等异常,帮助判断神经受压的程度和范围。
五、治疗原则
(一)非手术治疗
1.保守休息:适当休息,避免腰部过度劳累,对于不同年龄人群都很重要。例如儿童患者如果是轻度腰椎管狭窄,通过适当休息减少腰部活动量,可能有助于缓解症状;中老年患者更要注意避免长时间站立、久坐等不良姿势。
2.物理治疗:包括牵引、按摩、理疗等。牵引可以增加椎间隙宽度,减轻对神经的压迫;按摩和理疗可以缓解腰部肌肉紧张,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但需要注意,按摩等操作要由专业人员进行,避免不当操作加重病情。对于儿童患者,物理治疗要更加谨慎,选择合适的力度和方法;中老年患者在进行物理治疗时也要根据自身身体状况适度进行。
3.药物治疗:可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等缓解疼痛,但需注意药物的适应证和可能的不良反应。例如对于疼痛明显的患者,可以短期使用非甾体抗炎药来减轻炎症和疼痛,但要关注患者是否有胃肠道疾病等基础病史,因为一些非甾体抗炎药可能会引起胃肠道不适等不良反应。
(二)手术治疗
当非手术治疗无效,病情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时可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减压术等,通过解除神经受压来缓解症状。手术的选择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病情严重程度等多方面因素。例如对于老年患者,手术风险相对较高,需要充分评估患者的心肺功能等整体状况;儿童患者手术要更加谨慎,需要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