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母乳性腹泻通常可以采取判断腹泻性质、调整喂养方式、母亲饮食管理、补充乳糖酶或益生菌、做好日常护理等措施进行处理。
1、判断腹泻性质
婴儿母乳性腹泻通常表现为每日排便次数增多,但大便性状多为稀糊状或黄绿色,无黏液、脓血,且婴儿精神状态良好、体重增长正常。若符合这些特征,可初步判断为生理性母乳性腹泻,无需过度焦虑。
2、调整喂养方式
若腹泻较明显,可尝试少量多次喂养,避免单次摄入过量母乳加重肠胃负担。母亲可适当缩短每次哺乳时间,让婴儿先吸吮前奶(含乳糖较多),再根据需求补充后奶(脂肪较多),平衡营养摄入与消化能力。
3、母亲饮食管理
母亲需暂时避免摄入高糖、高脂肪或易致敏食物,如牛奶、鸡蛋、海鲜、辛辣食品等,观察婴儿腹泻是否缓解。若调整饮食后症状改善,可逐步恢复常规饮食,但需记录可疑食物,后续避免过量摄入。
4、补充乳糖酶或益生菌
若婴儿乳糖不耐受症状较重,可在医生指导下补充乳糖酶,帮助分解母乳中的乳糖;或适量服用益生菌,调节肠道菌群平衡,改善消化功能。需注意选择适合婴儿的剂型,并严格遵循用量说明。
5、做好日常护理
保持婴儿臀部清洁干燥,每次排便后用温水清洗并轻柔擦干,预防红臀或尿布疹。同时注意腹部保暖,避免着凉加重腹泻。密切观察婴儿的尿量、精神状态及体重变化,及时调整护理方案。
母乳性腹泻多为生理现象,多数婴儿随月龄增长会逐渐缓解。若婴儿出现发热、呕吐、脱水(如尿量减少、眼窝凹陷)、体重不增或下降等情况,需立即就医,排除感染性腹泻或其他疾病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