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骨质增生和腰椎间盘突出的区别是定义与病理机制、临床表现差异、治疗原则不同等。
1、定义与病理机制
腰椎骨质增生是一种骨关节的退行性病变,主要是由于腰椎关节软骨、椎间盘等组织发生磨损、老化后,机体为了适应这些变化,通过骨质增生来增加骨骼的接触面积、维持关节的稳定性,是一种代偿性的病理改变,多发生于中老年人,但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腰部长期过度劳损等人群也可能提前出现。腰椎间盘突出是指腰椎间盘的髓核、纤维环及软骨板发生不同程度的退变后,在外力等因素作用下,椎间盘的纤维环破裂,髓核组织从破裂之处突出(或脱出)于后方或椎管内,导致相邻脊神经根遭受刺激或压迫,从而产生腰部疼痛,一侧下肢或双下肢麻木、疼痛等一系列临床症状。
2、临床表现差异
腰椎骨质增生重时可能出现下肢放射性疼痛、麻木等,但一般程度相对较轻,且症状波动相对不剧烈。腰椎间盘突出典型症状是腰部疼痛伴下肢放射性神经痛,疼痛较为剧烈,可从腰部向臀部、大腿后侧、小腿外侧甚至足部放射,咳嗽、打喷嚏、用力排便等腹压增加的情况下疼痛可加重,同时可能伴有下肢麻木、无力,肌肉力量下降等,症状发作相对较突然,且症状程度有时较重,对日常生活影响较大。
3、治疗原则不同
腰椎骨质增生以休息、物理治疗为主,休息可减轻腰部的负荷,物理治疗包括热敷、按摩、针灸等,热敷可以促进腰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按摩、针灸可以起到疏通经络、缓解疼痛的作用,适用于大多数腰椎骨质增生患者,尤其适合症状较轻的人群。腰椎间盘突出同样可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缓解疼痛,还可使用神经营养药物等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若是出现马尾神经综合征等情况时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有传统开放手术、微创手术等,不同手术方式有其相应的适应证和风险,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