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牙后创口数分钟内开始形成正常血凝块呈暗红色湿润块状紧密覆盖创面起封闭等作用,外力等可致血凝块脱落致创口疼痛出血增感染风险,异常发白或有异味提示感染与口腔卫生差等有关,儿童需防舔吮等并监督饮食,成年人要遵医嘱避免过度清洁等有基础病者需关注创口恢复。
一、正常拔牙血凝块的外观与特征
拔牙后创口会迅速形成血凝块,正常的血凝块外观呈暗红色、湿润的块状物,紧密覆盖在拔牙创面上。其质地相对柔软且具有一定粘性,能起到初步封闭创口、防止感染及促进愈合的作用。血凝块的形成是机体生理性止血的重要过程,一般在拔牙后数分钟内开始形成,1-2小时内初步稳固。
二、异常血凝块的表现及相关情况
(一)血凝块脱落
若受到外力影响,如过度漱口、用力吸吮创口、过早进食过硬过烫食物等,可能导致血凝块脱落。此时创口会暴露,出现疼痛加剧、出血增多等情况,还可能增加感染风险。例如儿童在拔牙后若不注意保持口腔安静,频繁哭闹或吸吮,就易使血凝块脱落;成年人若术后未遵循医嘱,过早进行剧烈口腔清洁动作,也可能引发血凝块脱落。
(二)异常色泽或气味的血凝块
正常血凝块为暗红色,若出现异常发白,可能提示创口有感染倾向;若血凝块伴有异味,也往往是感染的表现。这可能与术后口腔卫生不佳、细菌侵入创口等因素有关,不同年龄人群中,儿童由于口腔自洁能力相对较弱,更需家长密切关注其拔牙后的口腔状况,若发现异常应及时就医。
三、不同人群拔牙血凝块相关注意事项
(一)儿童
儿童拔牙后,家长需特别留意其口腔行为,避免儿童用舌头舔舐创口、吸吮创口等。因为儿童自控能力较差,容易无意识地破坏血凝块。家长应向儿童耐心解释保护创口的重要性,指导儿童保持安静的口腔状态,同时要监督儿童合理饮食,避免食用过热、过硬食物刺激创口。
(二)成年人
成年人拔牙后也要严格遵循医嘱,注意口腔卫生但要避免过度清洁创口区域。例如术后24小时内不宜刷牙、用力漱口,进食时应选择软食,防止外力作用导致血凝块异常。若本身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等),更要密切关注创口恢复情况,因为基础疾病可能影响血凝块的正常形成与愈合,需在控制基础疾病的前提下加强对拔牙创口血凝块的观察与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