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颤动是常见心律失常致心房无法有效收缩影响泵血,病因有基础疾病、年龄及不良生活方式,临床表现有典型症状和并发症表现,诊断靠心电图等,治疗原则含节律控制、心室率控制、抗凝治疗,特殊人群如老年人、有血栓风险者、长期饮酒者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定义
心房颤动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其特征为心房失去规则有序的电活动,代之以快速且无序的颤动波,致使心房无法有效收缩,进而影响心脏的正常泵血功能。
二、病因
1.基础疾病因素: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心力衰竭、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等心血管疾病是引发心房颤动的常见基础病因,这些疾病会破坏心房的正常结构与电生理环境。
2.年龄与生活方式因素:随着年龄增长,心房结构和功能逐渐发生变化,心房颤动的发生率升高;长期大量饮酒、过度肥胖等不良生活方式也会增加心房颤动的发病风险。
三、临床表现
1.典型症状:患者常出现心悸、胸闷、头晕等不适,部分患者可能无明显自觉症状,但在体检或心电图检查时被发现。
2.并发症相关表现:严重时可导致心功能进一步恶化,出现呼吸困难等心力衰竭表现;若发生血栓栓塞,可引发相应部位的症状,如脑栓塞时出现偏瘫、言语障碍等。
四、诊断方法
主要依靠心电图检查,心电图可见心房正常的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形态、间距不一的f波,且心室率不规则。此外,还可结合动态心电图监测等进一步明确心律失常的特点与发作规律。
五、治疗原则
1.节律控制:可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尝试恢复并维持窦性心律,但需评估药物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2.心室率控制:应用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控制心室率,以改善患者症状与心功能。
3.抗凝治疗:根据CHADS-VASc评分来决定是否需进行抗凝治疗,评分高的患者需服用抗凝剂以降低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生风险,如无禁忌证可选用华法林、新型口服抗凝药等。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人:老年人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治疗时需综合评估各器官功能,谨慎选择治疗方案,充分考虑药物相互作用等因素。
2.有血栓风险人群:需严格遵循抗凝评分指导进行抗凝治疗,密切监测出血等不良反应,同时注意生活中避免剧烈运动等可能增加血栓脱落风险的行为。
3.长期饮酒者:建议戒酒,因为酒精是诱发心房颤动的重要危险因素,戒酒有助于减少心房颤动的发作频率与严重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