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心肌炎由病毒感染引发心肌局限性或弥漫性急慢性炎症病变发病机制为病毒直接侵袭及免疫反应介导多种病毒可致柯萨奇B组病毒常见部分患者轻症可无明显症状或有乏力心悸胸闷等少数重症可现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等诊断需依据病史症状及辅助检查如心电图心肌损伤标志物病毒学检查等治疗包括一般对症支持及抗病毒治疗轻症预后好重症差特殊人群中儿童病情变化快需严格卧床监测孕妇治疗需权衡对胎儿影响老年常合并基础疾病需兼顾控制及观察药物相互作用。
一、定义
病毒性心肌炎是由病毒感染引发的心肌局限性或弥漫性急性或慢性炎症性病变,病毒直接侵袭心肌及免疫反应介导心肌损伤是其主要发病机制。
二、病因
多种病毒可致该病,其中柯萨奇B组病毒最为常见,此外,埃可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流感病毒等也可引发。病毒通过直接侵犯心肌细胞以及激发机体自身免疫反应损伤心肌。
三、临床表现
1.轻症表现:部分患者可无明显症状,仅在体检时发现心电图异常;少数患者有乏力、心悸、胸闷等非特异性表现。
2.重症表现:病情较重者可出现心力衰竭,表现为呼吸困难、水肿等;严重心律失常可致头晕、黑矇,甚至猝死;儿童患者症状可能更不典型,易被忽视。
四、诊断
1.病史与症状:有病毒感染前驱症状(如发热、全身酸痛、腹泻等)后出现心悸、胸闷等心肌受累表现。
2.辅助检查:
心电图:可出现ST-T改变、心律失常(如室性早搏、房室传导阻滞等)。
心肌损伤标志物:肌钙蛋白升高提示心肌损伤。
病毒学检查:可从血液、粪便、心肌组织中检测到病毒相关基因或病毒颗粒。
五、治疗
1.一般治疗:患者需充分休息,避免劳累,以减轻心脏负担,利于心肌修复。
2.对症支持治疗:出现心力衰竭时给予改善心功能药物;存在心律失常时根据具体类型给予相应处理。
3.抗病毒治疗:部分病毒感染早期可考虑抗病毒药物,但需谨慎评估获益与风险。
六、预后
轻症患者经合理治疗多可恢复,预后良好;重症患者尤其是出现严重心力衰竭、心律失常者预后较差,可能遗留心肌纤维化等后遗症。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患病毒性心肌炎时病情变化快,需严格卧床休息,密切监测心率、心律及心功能变化,避免因过早活动加重心肌损伤。
2.孕妇:孕妇患病毒性心肌炎时,治疗需权衡对胎儿的影响,药物选择需谨慎,优先考虑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案。
3.老年人群:老年患者常合并基础疾病,病情可能更复杂,治疗中需兼顾基础疾病控制,密切观察药物相互作用及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