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出血的原因有鼻部损伤、鼻部炎症、鼻中隔疾病、高血压、血液系统疾病等,经常鼻出血或鼻出血严重时,应及时就医,进行前鼻镜、鼻内镜、血常规、凝血功能、影像学等检查,以明确病因,并采取局部处理、全身治疗或其他治疗方法。日常生活中,应保持鼻腔湿润,避免刺激,控制血压,合理饮食,预防感冒。
流鼻血医学上称为鼻衄,是鼻腔疾病常见症状之一,也可由全身疾病引起。以下是一些可能导致鼻衄的原因:
1.鼻部损伤
机械性创伤:如挖鼻、用力擤鼻、剧烈喷嚏等,可损伤鼻中隔的黏膜,导致鼻出血。
鼻中隔偏曲:鼻中隔骨和软骨发育不均衡,可导致鼻中隔偏曲,突出的鼻中隔黏膜易受气流和尘埃刺激,黏膜干燥结痂,容易发生鼻出血。
2.鼻部炎症
感染:急性鼻炎、鼻窦炎、干燥性鼻炎、萎缩性鼻炎等鼻部炎症,可使鼻黏膜血管扩张或溃烂,导致鼻出血。
过敏:过敏性鼻炎患者,鼻黏膜水肿,容易因打喷嚏、流鼻涕而导致鼻衄。
3.鼻中隔疾病
鼻中隔偏曲、鼻中隔溃疡、鼻中隔穿孔等,都可导致鼻出血。
4.高血压
高血压患者的血管压力较高,容易导致鼻腔血管破裂出血。
5.血液系统疾病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血液系统疾病,可导致凝血功能障碍,引起鼻出血。
6.其他
某些药物的副作用、气候干燥、维生素缺乏等,也可能导致鼻出血。
如果经常出现鼻出血,或鼻出血症状严重、持续时间较长,应及时就医,进行详细的检查和治疗。医生可能会建议进行以下检查:
1.前鼻镜检查
通过前鼻镜观察鼻腔黏膜是否有糜烂、溃疡、肿物等异常。
2.鼻内镜检查
可更清晰地观察鼻腔深部的情况,有助于发现隐蔽的出血点。
3.血常规、凝血功能检查
排除血液系统疾病引起的鼻出血。
4.影像学检查
如鼻窦CT等,有助于诊断鼻中隔疾病、鼻窦炎症等。
治疗鼻出血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局部处理
烧灼法:用硝酸银或三氯醋酸烧灼出血点,使血管封闭。
填塞法:用凡士林纱条、膨胀海绵等填塞鼻腔,压迫止血。
局部注射:将硬化剂、肾上腺素等药物注射到出血部位,促进血管闭塞。
2.全身治疗
针对病因治疗:如控制高血压、治疗血液系统疾病等。
止血药物:使用止血敏、维生素K等止血药物。
3.其他治疗方法
对于严重的鼻出血,可能需要采用手术治疗,如鼻中隔黏膜划痕术、鼻中隔黏骨膜下切除术等。
此外,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以下几点,预防鼻出血的发生:
1.保持鼻腔湿润
使用加湿器增加空气湿度,避免长时间处于干燥环境。
2.避免刺激
不挖鼻、不用力擤鼻,避免鼻部受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