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宫产后需密切关注腹部伤口状况保持清洁干燥及异常情况,监测体温血压脉搏呼吸等生命体征,饮食循序渐进保证摄入富含蛋白质维生素膳食纤维等食物,早期适当翻身活动,观察恶露量色味,关注产妇心理状态,高龄产妇需更注意休息加强营养复查,有基础病史产妇需关注基础病指标控制饮食稳定病情。
一、伤口护理
剖宫产后需密切关注腹部伤口状况,保持伤口清洁干燥,按医嘱定期更换敷料。若发现伤口出现红肿、渗液、发热、疼痛加剧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告知医护人员。术后早期避免伤口部位过度牵拉,翻身或活动时可适当用手轻按伤口减轻不适,尤其要注意避免伤口沾水,防止感染。
二、生命体征监测
术后需密切监测体温、血压、脉搏、呼吸等生命体征。一般每小时监测1次直至平稳,若体温持续升高超过38.5℃,需排查感染等情况。血压要关注波动情况,确保在正常范围内,如有异常及时处理。
三、饮食营养
产后饮食应遵循循序渐进原则,术后6小时内可少量饮用温水,若无不适,逐步过渡到流质饮食,如小米粥等,随后逐渐增加饮食种类,保证摄入富含蛋白质(如瘦肉、鱼类、蛋类)、维生素(新鲜蔬菜、水果)及膳食纤维(全麦食品等)的食物,以促进身体恢复,同时注意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因便秘增加腹压影响伤口愈合。
四、活动与休息
术后早期应鼓励产妇适当翻身,24小时后可在床上进行肢体活动,如屈伸腿部等,以促进血液循环,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术后第1天可在医护人员或家属协助下坐起,术后2-3天可尝试在床边少量活动,逐渐增加活动量,但要避免剧烈运动和长时间站立。保证充足睡眠,休息时可采取侧卧位,减轻伤口张力。
五、恶露观察
注意观察恶露的量、颜色和气味。正常恶露有血腥味,但无臭味,产后前3天为血性恶露,颜色鲜红,量较多;之后逐渐转为浆液性恶露,颜色淡红;约2-4周后变为白色恶露,量少。若恶露量突然增多、颜色异常(如转为鲜红)、有臭味或伴有腹痛等不适,需及时就医排查异常情况。
六、心理护理
剖宫产后产妇可能因身体不适、角色转变等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家属应多给予关心陪伴,医护人员可通过沟通了解产妇心理状态,给予心理疏导,帮助产妇树立恢复信心,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促进身心康复。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高龄产妇:恢复相对较慢,需更加注意休息,严格遵循医护人员的康复指导,加强营养摄入,密切关注伤口及身体恢复情况,定期进行复查。
有基础病史产妇:如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需在术后护理中格外关注血压、血糖的控制,严格按照原有基础病的管理要求进行相关指标监测,饮食上需根据基础病调整,例如糖尿病产妇需控制碳水化合物摄入等,确保基础病情稳定不因剖宫产而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