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指妊娠28周至不足37周分娩,早产儿自身易有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免疫系统问题,孕妇也有风险,有早产史及患基础病孕妇需加强产检等干预,日常要注意休息活动、饮食营养及定期产检来预防早产。
一、早产的定义及孕周划分
早产是指妊娠达到28周但不足37周间分娩者。妊娠满28周及以上、不足37周分娩的新生儿称为早产儿。
二、早产的相关影响及风险
1.对早产儿自身的影响
呼吸系统:早产儿的肺发育尚未成熟,容易出现呼吸窘迫综合征等问题。例如,由于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合成不足,肺泡难以正常扩张,导致呼吸困难,科学研究表明约30%-40%的早产儿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呼吸窘迫综合征。
神经系统:早产可能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增加脑室内出血、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等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风险,这些情况可能导致早产儿出现智力发育迟缓、运动障碍等问题。
免疫系统:早产儿的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免疫力低下,更容易发生感染,如肺炎、败血症等,感染的发生率显著高于足月儿。
2.与孕妇相关的风险
早产可能给孕妇带来心理压力,同时也可能对孕妇的生殖系统产生一定影响,如增加产后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几率。
三、早产的预防及注意事项
1.高危人群的注意事项
有早产史的孕妇:这类孕妇再次发生早产的风险较高,需要在孕期加强产检,密切监测宫颈长度等指标。如果宫颈过短,可能需要进行宫颈环扎等干预措施来降低早产风险。例如,有过一次早产经历的孕妇,在孕期14-18周左右可通过超声检查宫颈长度,若宫颈长度小于25mm,早产风险明显增加。
患有某些基础疾病的孕妇:如患有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糖尿病等的孕妇。对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孕妇,需要严格控制血压,合理饮食和休息,密切监测血压、尿蛋白等情况;糖尿病孕妇则需要严格控制血糖,将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以减少早产的发生风险。糖尿病孕妇血糖控制不佳时,高血糖环境可能影响胎盘功能,从而增加早产几率。
2.日常生活中的注意事项
休息与活动:孕妇应注意适当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和剧烈运动。一般建议采取左侧卧位,这样可以增加子宫-胎盘的血流量,有利于胎儿的生长发育。但具体的休息和活动方式应根据孕妇的自身情况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调整。
饮食方面:孕妇要保证营养均衡,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例如,多吃富含蛋白质的鱼类、瘦肉、蛋类等,以及新鲜的蔬菜和水果,以满足胎儿生长发育的需求,同时维持自身的健康状态,降低早产风险。
定期产检:孕妇应严格按照医嘱定期进行产检,通过产检可以及时发现可能存在的早产风险因素,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产检项目包括超声检查胎儿生长发育情况、监测宫颈长度、血压、血糖等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