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炎可引发流鼻血,其机制是炎症致鼻腔黏膜血管扩张、脆性增加;过敏性鼻炎因揉鼻及黏膜水肿充血易出血,儿童更易患且风险高;慢性鼻炎因长期炎症、用力擤鼻等易出血,成年患者不良习惯会加重风险;预防需避免刺激因素、鼻腔保湿、正确擤鼻;流鼻血时要保持冷静,采取正确按压等应急处理,出血多或频繁则就医,儿童流鼻血频繁要及时就诊排查。
一、鼻炎引发流鼻血的机制
鼻炎时鼻腔黏膜处于炎症状态,炎症会使鼻腔黏膜血管扩张、脆性增加。例如过敏性鼻炎,过敏原刺激鼻腔黏膜,导致黏膜水肿、充血,同时炎性介质释放会影响血管的正常功能,使得血管容易破裂出血;慢性鼻炎患者鼻腔长期受炎症刺激,黏膜反复受损修复,也会出现血管易破裂的情况,这是鼻炎可能引起流鼻血的病理基础。
二、不同类型鼻炎与流鼻血的关联
过敏性鼻炎:患者接触过敏原后,鼻痒会促使其频繁揉鼻,外力作用易损伤鼻腔黏膜血管;同时过敏反应导致的黏膜水肿、充血,使得血管更易破裂,从而增加流鼻血的发生几率。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更容易患过敏性鼻炎,且儿童鼻黏膜相对娇嫩,发生流鼻血的风险相对更高,在接触过敏原后需格外注意鼻腔护理。
慢性鼻炎:鼻腔黏膜长期慢性炎症,黏膜上皮纤毛功能障碍,黏液分泌增多,患者常出现鼻塞而用力擤鼻的情况,用力擤鼻会使鼻腔内压力突然升高,导致鼻腔血管破裂出血;另外慢性炎症持续刺激使黏膜血管壁变薄,也易发生出血。成年患者若长期处于污染环境或有不良生活习惯(如吸烟等),会加重慢性鼻炎病情,进而增加流鼻血风险。
三、预防鼻炎相关流鼻血的措施
避免刺激因素:对于过敏性鼻炎患者,要尽量避免接触已知过敏原,如花粉季节减少外出、对尘螨过敏者保持室内清洁防尘等;所有鼻炎患者都应避免吸烟及接触二手烟,减少对鼻腔黏膜的刺激。
鼻腔保湿:使用生理盐水洗鼻可保持鼻腔黏膜湿润,减轻炎症对黏膜的损伤。干燥季节可使用空气加湿器,维持室内合适的湿度,一般湿度保持在40%-60%为宜,这对鼻腔黏膜健康很重要,尤其儿童鼻腔黏膜更易受干燥空气影响,需特别注意保湿。
正确擤鼻:擤鼻时应按住一侧鼻孔,轻轻擤出对侧鼻腔的分泌物,避免双侧同时用力擤鼻导致鼻腔压力过大引发出血。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都要掌握正确的擤鼻方法,儿童由于自我控制能力相对较弱,家长需给予指导。
四、鼻炎流鼻血时的应急处理
当鼻炎患者出现流鼻血时,首先应保持冷静,身体稍微前倾,用手指捏住两侧鼻翼,持续压迫5-10分钟,同时可用冷水敷前额和后颈,促使血管收缩减少出血。如果出血较多或频繁出血,应及时就医,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止血措施,如局部使用止血药物、烧灼止血等方法。对于儿童流鼻血情况,家长更要保持镇定,按照正确方法处理,若频繁发生儿童流鼻血且无法自行缓解,要及时带孩子到医院就诊,排查是否存在其他严重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