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心肌炎是病毒感染引发的心肌急慢性炎症性疾病,病因主要为肠道病毒等经消化道或呼吸道侵入,发病机制含病毒直接作用与免疫反应介导,临床表现有轻症非特异表现及重症心衰、心律失常等前驱症状,诊断靠病史症状及心电图、心肌损伤标志物、病毒学检查等,治疗有一般休息、对症支持及早期可能的抗病毒,多数预后良好少数可致慢性心脏疾病,儿童需严格卧床监测,孕妇要权衡药物对胎儿影响,老年人需加强监测防治基础病。
一、定义
病毒性心肌炎是由病毒感染引发的心肌局限性或弥漫性急性或慢性炎症性疾病,病毒通过直接侵袭心肌细胞及机体免疫反应共同导致心肌损伤。
二、病因
多种病毒可致该病,其中肠道病毒中的柯萨奇B组病毒(如柯萨奇B1-6型病毒)最为常见,此外,埃可病毒、腺病毒、流感病毒等也可引发。病毒主要通过消化道或呼吸道侵入人体,进而累及心肌。
三、发病机制
1.病毒直接作用:病毒直接侵袭心肌细胞,影响心肌细胞的正常结构与功能,造成心肌细胞损伤。
2.免疫反应介导:机体免疫系统被激活后,免疫细胞及细胞因子等参与免疫反应,在清除病毒的同时,也对心肌组织产生攻击,引发炎症反应,进一步加重心肌损伤。
四、临床表现
1.轻症表现:部分患者可无明显症状,或仅有轻微乏力、心悸、胸闷等非特异性表现,易被忽视。
2.重症表现:病情较重者可出现心力衰竭(表现为呼吸困难、水肿等)、严重心律失常(如心悸、头晕甚至晕厥),甚至可能发生猝死。发病前多有病毒感染前驱症状,如发热、全身酸痛、咽痛、腹泻等。
五、诊断
1.病史与症状:有病毒感染前驱病史,伴随相应心肌受累症状。
2.辅助检查
心电图:可出现ST-T改变、心律失常(如早搏、传导阻滞等)。
心肌损伤标志物:血清肌钙蛋白升高是重要指标,提示心肌细胞损伤。
病毒学检查:可从血液、粪便或心肌组织中检测出病毒相关核酸或抗体等,有助于明确病因。
六、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强调充分休息,减少心脏负担,利于心肌修复。
2.对症支持治疗:针对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并发症进行相应处理。
3.抗病毒治疗:部分病毒感染早期可考虑使用抗病毒药物,但需严格遵循临床指征。
七、预后
多数患者经及时合理治疗可恢复,预后良好;少数患者可能发展为扩张型心肌病等慢性心脏疾病,影响生活质量。预后与病情严重程度、是否及时规范治疗等因素相关。
八、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更易受病毒侵袭,患病后需严格卧床休息,密切监测心率、心律及心功能变化,家长需留意儿童有无异常表现并及时就医。
2.孕妇:孕妇感染病毒后发生病毒性心肌炎风险可能增加,需密切监测心脏状况,孕期治疗需权衡药物对胎儿的影响,优先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治疗方案。
3.老年人:老年人机体功能衰退,病情变化相对隐匿且可能较重,应加强病情监测,积极防治基础疾病,降低病毒性心肌炎发生风险及不良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