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心源性猝死风险的人群包括有基础心血管疾病者(如冠心病、肥厚型及扩张型心肌病患者)、遗传性心律失常疾病者(如长QT、Brugada综合征患者)、长期大量吸烟者、长期酗酒者、长期熬夜过度劳累者、高龄人群、严重电解质紊乱者、运动员及绝经后女性等,相关因素涉及心脏结构功能变化、离子通道异常、生活方式不良、年龄增长、电解质紊乱及特殊人群自身状况致心源性猝死风险增高。
一、有基础心血管疾病的人群
1.冠心病患者:尤其是曾发生过心肌梗死的患者,心肌在梗死过程中结构和功能受损,易出现心肌电活动不稳定,进而引发恶性心律失常,如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等,导致心源性猝死风险显著升高。据相关研究显示,心肌梗死患者1年内心源性猝死发生率相对较高。
2.肥厚型心肌病患者:该病以心肌非对称性肥厚为特征,可影响心脏的正常舒张和收缩功能,同时心肌肥厚会改变心肌电生理特性,易诱发致命性心律失常,是青年运动员心源性猝死的常见原因之一。
3.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心脏呈扩大状态且收缩功能明显下降,心肌纤维化等病理改变使得心脏电活动紊乱,容易发生室性心动过速等恶性心律失常,从而增加心源性猝死风险。
二、遗传性心律失常疾病患者
1.长QT综合征患者:由编码心肌离子通道蛋白的基因发生突变所致,心电图上表现为QT间期延长,易诱发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进而导致心源性猝死,此类患者在情绪激动、剧烈运动等情况下风险更高。
2.Brugada综合征患者:因心脏离子通道异常,心电图呈现特殊的右束支传导阻滞、ST段抬高表现,常引发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是青壮年心源性猝死的重要病因之一,且具有家族遗传倾向。
三、不良生活方式人群
1.长期大量吸烟者:烟草中的尼古丁、焦油等成分可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使血管狭窄、弹性降低,同时还会影响心脏电活动稳定性,增加冠心病及心律失常的发生几率,从而提升心源性猝死风险。
2.长期酗酒者:酒精可直接损害心肌细胞,影响心肌代谢,导致心肌病变,如酒精性心肌病等,进而干扰心脏的正常节律,增加心源性猝死可能性。
3.长期熬夜、过度劳累者:长期熬夜会打乱人体生物钟,使交感神经持续兴奋,加重心脏负担,过度劳累则进一步消耗心脏储备功能,易诱发心律失常,增加心源性猝死风险。
四、高龄人群
随着年龄增长,心脏结构和功能逐渐衰退,如心肌细胞老化、血管弹性下降等,同时高血压、冠心病、心力衰竭等基础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显著上升,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高龄人群心源性猝死风险明显增高。
五、严重电解质紊乱人群
当出现严重低钾血症或高钾血症时,会干扰心肌细胞的电生理活动,影响心肌的除极和复极过程,极易引发恶性心律失常,如心室颤动等,从而导致心源性猝死。
六、特殊人群
1.运动员:部分运动员本身可能存在潜在的心脏结构异常或遗传性心律失常疾病,在高强度运动负荷下,心脏承受的压力剧增,容易诱发心源性猝死,需特别关注运动员的心脏健康筛查。
2.绝经后女性:女性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对心血管的保护作用减弱,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增加,进而使得心源性猝死的可能性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