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稳定型心绞痛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引发的心肌缺血综合征发病机制为斑块破裂等致冠脉部分或完全阻塞,临床表现为较稳定型更剧烈持续超20分钟休息含硝酸甘油难缓解的胸痛等伴其他症状且呈进行性加重,诊断靠发作时心电图ST段等改变、心肌损伤标志物正常或轻度升高、冠脉造影,治疗包括抗缺血、抗血小板、抗凝、改善预后,特殊人群如老年人需综合基础病用药谨慎,女性症状可能不典型需警惕,儿童青少年少见多与先天或川崎病相关,有基础病史者需控基础病避诱因。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引发的心肌缺血综合征,其发病机制主要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糜烂,继发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导致冠状动脉部分或完全阻塞,引起心肌缺血缺氧,病情介于稳定型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之间,具有进展为急性心肌梗死甚至猝死的风险。
二、临床表现
患者主要表现为胸痛,疼痛性质与稳定型心绞痛相似,多为压榨性、闷痛或紧缩感,但疼痛程度更剧烈,持续时间通常超过20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后缓解不明显,部分患者可伴有出汗、恶心、呕吐、心悸等症状,且疼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及严重程度呈进行性加重。
三、诊断方法
1.心电图检查:发作时可出现ST段压低或T波倒置等心肌缺血改变,症状缓解后部分ST-T改变可恢复;动态心电图监测有助于发现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发作。
2.心肌损伤标志物:血清肌钙蛋白正常或轻度升高,提示心肌有微小损伤,是与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鉴别诊断的重要依据。
3.冠状动脉造影:可明确冠状动脉病变的部位、程度及范围,是诊断不稳定型心绞痛的金标准,有助于指导后续治疗方案的制定。
四、治疗原则
1.抗缺血治疗:使用硝酸酯类药物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心肌供血,缓解胸痛症状。
2.抗血小板治疗:常规使用阿司匹林抑制血小板聚集,若患者对阿司匹林过敏或存在禁忌证,可选用氯吡格雷等替代药物。
3.抗凝治疗:对于高危患者,可使用低分子肝素等抗凝药物,预防血栓进一步形成。
4.改善预后治疗:应用他汀类药物调节血脂,稳定斑块;对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的患者,可考虑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人:老年人常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肾病等基础疾病,治疗时需综合考虑各器官功能状态,用药需谨慎,密切监测肝肾功能及出血风险,注意药物间相互作用。
2.女性:女性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症状可能不典型,如表现为呼吸困难、上腹痛等,易被忽视,需提高警惕,及时进行相关检查以明确诊断,治疗时兼顾女性生理特点及可能存在的激素水平等因素对病情的影响。
3.儿童及青少年:不稳定型心绞痛在儿童及青少年中较少见,若发生多与先天性冠状动脉异常、川崎病等相关,诊断时需详细询问病史及家族史,治疗时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措施,避免使用不适合低龄儿童的药物。
4.有基础病史人群:对于既往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糖尿病等病史的患者,需严格控制基础疾病,规律服药,定期复查,避免诱发不稳定型心绞痛发作的因素,如过度劳累、情绪激动、寒冷刺激等。